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教育部新消息, 小学成双减政策后的改革“重点区”, 家长却很担忧

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基础阶段,家长普遍认为只有在这个阶段把基础打好,学生成功的几率才会大,这个阶段也就成为补习班“重灾区”。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本是玩耍的年纪,却被家长带到各大补习班以及兴趣班。家长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

针对小学阶段的“攀比乱象”,教育部做出政策调整,将小学作为减压政策的重点改革区。小学一二年级不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适当安排期末考试。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政策的推行却引起了家长较大的反弹情绪,家长教育焦虑似乎更加严重。

教育部将减压政策的改革重点转向小学,不料家长担忧情绪却有所加重

纵观当下的补习班现状,其实几乎大多数补习班都是针对小学生而存在。在教育内卷下,家长往往会为小学生报名多个补习班。

而且,家长还会拿学生的分数来攀比,以验证补习班的重要性,导致补习班“遍地开花”,考试成为家长们攀比的工具,学生的负担愈发沉重。

针对于此,教育部将减压政策的改革重点放在小学阶段,要求学校不再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安排期末纸笔考试,其他年级安排期末考试即可。教育部还禁止补习班出现学科类补课行为。

这一政策的实行,减轻了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补习负担,使其不再成为家长攀比中的工具人。却不料这一政策引起了家长新一轮的教育焦虑。

家长担心一二年级的学生不考试,无论是家长和教师都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担心其无法适应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怎么办。

这就导致家长担忧情绪加重,买更多练习卷测试学生的知识量,或者报名校外补习班来寻求自身心理安慰,这无疑再次催发了校外补习班的“疯增”。

双减政策下,教育仍然无法实现真正的减负,关键在于家长“心病”未除

教育部针对小学阶段制定的减压政策,本该受到家长的支持,现实却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反而加重。

减压的改革呼声每年都很高涨,但学业竞争的压力也是愈发激烈,不少家长长期陷于应试教育的深坑中,其实其他教育力量又何尝不是。

双减政策不断推进下,学校仍然依据学生的成绩录取,教师也同样根据成绩评定学生好坏,高考同样是按成绩分批录取。

几乎所有教育力量仍然看重学生的成绩,那家长又岂能放松看管学生的教育问题。

教育部制定的减压政策呼声虽响,但却未能完全深入契合家长真正担忧的点,家长心病不除,那补习班就不会消失,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就不会减轻。

减负政策未落实到位,只因家长“心病”未除,对症下药才是最为可取

一系列的减负减压政策未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而且也未能得到一部分家长的理解,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家长的“心病”未除。

而家长“心病”产生的源头就是当前教育环境下“唯分数论”观念依旧延续在大部分学校。

这就需要教育部应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坚决打破“分数堡垒”,让学生在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下进行良性竞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

教育寄语

教育部将减压政策倾向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本是为了让学生收获减负的“红利”,却让不少家长产生了新的教育焦虑。

教育部在进行减压政策改革的同时,应明确家长的“心病”源头在哪,对症下药,才能让家长和学生不再深陷于“补习内卷”中,这样学生以及家长的负担才算真正得以解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