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发了3篇SCI的师姐给萌新的忠告, 请一定要养好这几个习惯!

发表一篇 SCI ,可以说是好多初入科研的萌新的终极梦想。但是,俗话说的好,罗马不是一天修成的,SCI 的完成也远远不止是最后写一篇英文文章那么简单。

那么,如何才能从日常操作中,一点一滴完成写作之前的资本积累呢?

今天,笔者就把自己总结的一些小经验分享给大家。

数据整理篇

1. 保存原始数据:

首先,也是重中之重的是要保证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务必把最原始的数据复制保存一遍后,再对复制本进行操作。不论是图片还是表格,千万要把最原始的留下,毕竟…没了就是彻底的没了(保持微笑. JPG)。

2. 保留中间过程,分开保存过程和结果:

数据除了要及时、随时处理并保存之外,存储时要把可以用来绘图的最终结果和中间过程部分数据分开。

比如,笔者一篇文章的数据会分成三个文件夹:一个原始数据、一个中间过程和一个最终结果。

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混淆;另一方面,如果数据处理方法有所改动也便于溯源。

3. 命名统一,方便查找:

有序、方便可查的保存和命名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数据保存原则。千万不要想着我记得放在哪个文件夹了这件事,人的记忆力真的、真的非常不可靠。

可以采用「年月日+内容+版本号」的方式(如:20200322-细胞凋亡流式-1),也可以采用「文件夹内编号+内容+版本号」的方式(如:1-细胞凋亡流式-1),都是比较普适的命名方法,后者短一些,一目了然,前者便于追溯数据获取日期。

文献阅读篇

1. 入 门:

初入科室,最重要的事就是大量的阅读,初步了解研究方向可以从中文入手。但是,想要了解研究现状,一定要阅读相关 SCI,可以从综述开始,会有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2. 提 高:

完全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基础 SCI 文献不会特别多,要在进入科室前半年尽量多的阅读,完成最原始的专业方向知识积累。

哪怕 2 天一篇,半年过后就是上百篇,迈过这个门槛之后就会轻松很多,只需要每周关注一下有没有新的相关文献出现即可。

3. 精 修:

精读文章,坚持原文阅读。

阅读 SCI 文章,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是,如果是需要精读的文献,千万不要直接复制到翻译软件里阅读。这样对个人阅读能力提升毫无作用,还会降低对关键词的敏感度,非常非常不利于后续的阅读和写作。

坚持原文阅读,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非常吃力,但是随着对高频词汇的熟稔程度增加,阅读会越来越容易。到最后出现新的文献,也几乎能够无障碍的阅读。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小白到高手必须经过的艰难修炼阶段。

写作积累篇

1. 词句积累:

阅读文献时,如果有好的词句,一定要记得摘录积累,便于日后写作时套用。

主要包括:

逻辑连接词(如:Furthermore/in addition /Besides /Moreover 等);

通用写作句(如:Former researches have proposed that…等);

对比词(如:In contrast/ consistent to…等);

一切可能应用到未来写作中的观点句;

2. 写作框架学习:

不同类型的文章,写作框架可能会略有区别。因此,在阅读的时候,尽量概括不同类型文章各自的结构特点,便于日后写作的时候套用。

比如:基础研究类文章:

总体包括哪几个大部分(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每一个大部分中划分几段,段落模式是怎样的(如 5 段,总-分/总-分-总/分-总);

每一段的段内结构又是怎样(逻辑连接/总-分/分总等)。

3. 区分中、英文章撰写的不同特征:

中、英文文章撰写,从句式上来说具有明显的区别。在日常阅读的时候,就要特意留意这种区分,并加以模仿,对日后的 SCI 和标书的写作都很有好处。

中文句像竹子,可以一节套着一节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说完句子才结束;

英文文章中,最好不要塑造一个过长的句子来描述同一件事情,而是要把握节奏,长、短交替,保证每一句都包含一个完整的句意。

素养培养篇

1. 养成订立目标,检验完成的好习惯:

科研是一件长付出、慢回报的事情,很容易让人觉得过程枯燥,看不到希望。前一天制定后一天的计划,并且在晚上检验完成情况,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督促办法。

2. 自己学习,不要过多依赖其他人的传授:

对于自己的研究内容,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因此,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人能够帮忙解答。

所以,要提前养成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多从文献和经验贴里找经验。

3. 学着做一个逻辑怪:

SCI 文章的逻辑,是重中之重。研究目的是整篇文章的内核,全文都要统一围绕如何达到/证明研究目的进行,全文的逻辑链必须能够自洽。

对于萌新来说,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举个栗子:

「某地 2010 年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偷窃案发生率下降。」

这句话说明:因为教育水平的提升,所以偷窃率降低了。

这是典型的相关 = 因果错误。虽然结论看上去很对,但是这一过程只能说是「相关」,而不是「因果」。

而且与其说是由于教育降低了偷窃率,也许支付宝近十年在当地的推广,导致纸币携带的降低可能性还更大一些(hahh)。

那么,要怎么证明「A 升高导致 B 降低」这一因果呢?

降低 A,B 会随之升高

补充 A,B 会随之降低

但这也只能证明间接因果,而非直接因果,也即:不能说明 B 的降低是由于 A 升高所直接导致的,不排除其中具有中间变量和过程可能。

所以,在做结论的时候,哪怕进行了系列证明,大多数文章的结论也仅仅是「可能具有因果关系」。

综上,SCI 的撰写,只能说是科研副本的最后一个 boss。不论是在原始的素材积累阶段,还是实验进行和数据处理阶段,都需要每天耐心的努力和付出。

这样到最后撰稿的时候,小可爱们就会发现,原来完成一篇 SCI 也没有想象的那样艰难,祝大家都能早日见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