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想让孩子博得老师的特别对待, 与其送礼, 不如这样说让老师更暖心

人情世故,在现在的时代似乎很流行,所以,一些家长如果想要让老师多关照一下自己孩子的时候,就很可能会选择给老师送礼,毕竟“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不过,现在的老师一般可不会这么想:

案例一:某中学,一毕业班的家长们邀请老师参加谢师宴,宴会上觥筹交错,但是宴会结束之后,出席的老师却遭到了惊天霹雳—某家长举报老师参加谢师宴,而参加谢师宴的老师就此受到了教育部门的处罚。

案例二:某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在高三时期托熟人找到一位老师有偿为自己的孩子辅导,这位老师也是尽职尽责,将孩子的成绩提升了很多,孩子也顺利地考出了高分,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就在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却将这位老师给告发了,要求老师返还自己家给出的辅导费。由于该老师是在职老师,就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并且被勒令返还辅导费。

诸如此类的新闻,其实还有很多。所以,现在的老师,一般都不会轻易收礼的。家长如果想让自家孩子在学校多受老师的照顾,送礼再也不是一个合适的办法了。

其实,原本送礼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不尊重教师职业、不尊重老师品德、不尊重知识文明的行为,与其给老师送礼,让老师整日惶惶的“照顾”孩子,还不如换个方式。

想博得老师对孩子的“特别关注”,比送礼管用的是和老师说这三句话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而老师们则是园丁。很多时候,园丁更喜欢得到尊重,所以,父母与其给老师送礼,不如这样说,让老师更暖心:

“有啥活动需可以叫我,一定尽力配合。”

现在的学校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在学校经常会举办一些活动什么的,而往往在举办活动的时候,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有时候老师全力付出,却还是因为人手不够而非常的烦恼。

但是,如果获得家长帮助的话,很多活动都会变得更加顺利,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比如活动绿化,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带上自己家里的绿植丰富活动绿化,这就给老师减少了很多的麻烦,并且活动结束之后,这些绿植的合理去处也有了,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很省力。

有时候,家长配合老师组织、参加活动的行为,远比给老师送礼来得实在,不但让老师对孩子的印象更加深刻,也会让老师不由自主的更重视孩子的学习等方面。

“我家孩子有啥缺点需要我配合纠正吗?”

这是一种主动性的引导语句,当家长和老师谈到这句话的时候,老师就会在脑海中找到这个孩子,并且分析孩子的特性,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等等,然后将这些缺点进行程度划分,找出其中需要家长配合的,或是严重影响孩子学习、成长的,与家长进行沟通。

这样,家长就能够让老师对孩子的不足产生更深的印象,并且会让老师被动得更关注孩子的发展。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老师们在深掘孩子的问题之后,将会“强迫”自己帮助孩子改正,否则的话将总会感觉有一丝的不完美留在心头。

“多亏老师的用心良苦,我家孩子才能继续进步。”

老师虽然说是一种职业,他们拿纳税人的钱,帮助纳税人教育孩子,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不过,老师却总会过度地付出,并且这些付出一般并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回报。

比如老师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坏习惯等等,就算是升学率或是分数能够决定老师的奖金,这些心理、习惯等非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因素,也是和老师的收入毫无关系的。

所以,老师们迫切希望得到人们的肯定,他们为的就是一个身为老师的荣耀,他们渴望成为一个被肯定的好园丁。

所以,家长如果经常表现出对老师付出的肯定,那么,老师的内心也会非常欣慰,自然就会对孩子更加上心。

说话比送礼更有效,其实源于“尊重”

俗话说得好“人活一口气”,这个“气”说的就是自尊。为什么老师愿意因为家长的几句话而对孩子更加上心,而不会收一些物质的“谢礼”呢?就是因为老师们需要的是尊严,是理解,是肯定。

所以,除了上面三句话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不要过于频繁地联系老师:老师是负责教一个班的学生,如果家长们过于频繁的联系老师,那么老师基本上也就没有休息时间和自由时间了。

要知道,老师也是人,是需要正常的作息和生活的,所以,尽量避免以一些无足轻重的理由联系老师。

不要对老师要求过高:老师平时要教很多学生,是无法达到“一对一家教式”效果的。所以,家长不要对老师的要求过高,毕竟这是义务教育下的学校,而不是你们家开的私塾,老师并不是为你家孩子一人准备的。

不要背地里说老师坏话: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是最遭人讨厌的,要是家长喜欢这样“背后阴人”,自己孩子的学习问题肯定会受到影响的。

就比如开篇的“谢师宴事件”、“辅导事件”中的学生主角,将不可能再被老师待见,毕竟这些孩子或孩子的家长,卸磨杀驴的意愿太明显了,哪个老师会辛辛苦苦为孩子付出几年,最后却被摆一道呢?

虽说老师确实违规了,但本质上老师并不是以违规的心态进行的,而是以教书育人、拉近家校关系从而增进教育效果的目的进行的。

写在最后

礼金束缚下的老师,是无法真正的对孩子施以“关注”的,因为他们有“心结”。而被“尊重”的老师,才会由心而发的对孩子更为上心,这一点家长必须明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