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体育老师常常"被生病"为哪般?

下节课是体育,同学们盼望已久的体育,大家都“老早”(方言早早)就跑到操场上去了。

可是快上课时,我们却又被班主任喊回了教室。班主任说,体育老师今天“不太好”(方言,病了),今天改上语文。同学们都唉声叹气,但也没有办法啊,只好拿出语文课本。

我在心里计算了一下,这学期过去十五周了,每周两节体育课,除了刚开学上过两节体育课,后来体育老师身体一直都“不太好”。

我真有点纳闷:体育老师应该是老师们中身体最棒的啊,可为什么却总是好生病呢?我想,一定是体育老师缺乏锻炼的结果……

上面是一则小学生日记。这位小学生纳闷的“体育老师身体总是不太好”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但是,我们这位小同学不知道,体育老师的这个“身体不太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

为了追求文化课考试分数,很多学校都“重智轻体”,课程表上虽然音体美劳等各种课程一应俱全,安足了课时。但实际上,这些课常被考试科目老师“借去”,老师给学生交代的“借课”理由常常就是“体育老师身体不好”。

而对于这种随意调课、任意调课现象,学校教务处是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个别学校甚至于“官方化”,由学校协调将这些科目的课时“瓜分”,以免考试科目教师因“抢占”课时不均闹意见,安排出“阴阳课程表”,墙上贴的是一套,而老师们实际执行的却是是另一套。

体育重不重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一个人之所以为人,首先是因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此后才有了一切。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身体是“1”,知识、财富、名声、地位、品质等一切都是“0”,这些“0”唯有跟在“1”后面,才有意义。只要前面有“1”的屹立,后面“0”越多,人的“价值”就越大,而一旦这个“1”轰然倒下,后面“0”纵然再多仍然是“0”。

如果用这个比方比喻我们的学生,那么学生身体是“1”,考试分数、名次、艺体特长、各种比赛获奖证书、升学加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都是“0”,如果前面的“1”轰然倒下,后面纵然是博士后也是枉然。近年来频现的学生升旗时短暂的站立也晕倒、跑步时猝死,高学历者“英年早逝”,便是警钟……

可喜的是,国家已然发现了这种教育怪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文件。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2021年8月,教育部等5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育与健康工作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强调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这次“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开足上好体育课提供了较好契机。

“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新时代,新教育,学校、教师、家长更应当正视孩子体质现实,更新教育观念,为孩子人生长远着想,“风物长宜放眼量”,放下眼前的分数,缺下一时的名次,将体育锻炼的时间还给孩子,放他们到操场上去,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运动,去出汗,在运动中提升体质,磨砺意志,开发智力。

“好身体才有好精力,好精力才有好分数。”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学生才会更好地发展!愿学校体育教师的身体“强健”起来,“被生病”时代一去不再复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