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职比”,我们得从1986年说起,1986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1990年前后使全国大多数地区 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达到与普通 的招生数大体相当”的要求。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普职比”的问题。
35年前,我国就提出了普职比达到1:1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关于说这个比例的问题,而且90年代的中专(也就是中职)很吃香,竞争也挺大,成绩一般的还上不了,那会儿可能还觉得“普职比”太大,没机会上中专;转折是在1996年,这是个特殊的年份,我想1996年毕业的初三学子和高三学子深有体会,1997年毕业的初三学子和高三学子深有体会。国家大部分地区在2000年以后就终止了工作分配制度。2007年4月 ,随着西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宣告这个制度正式成为历史。
工作分配制度的存在让我们没看到普职比给家长带来的焦虑,反而还觉得普职比应该更低一点(可以早点出来进国家单位或企业),就算没有考上中专,也可以上普高,进而去考大学。但它只能作为一个过渡制度,随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这个制度势必会慢慢被取消。而这时候就会暴露出中专的劣势,首先,就是学历低,在职业竞争上就处于劣势;其次,普职比如果越低,那么中专在同等学历的竞争就大。本来竞争是件好事,有竞争就有进步,但是中专院校是招收的初中毕业生,现在看来还是上不了普高被分流出来的学生,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自控力本来就有些欠缺的学生,他们的心智都还在完善中,而中职以技术实践为主,对于文化教育,心智启发上还是有些欠缺,学习上可能没有普通 那么紧张,这么说吧,就是管教方面会比普通 要松弛,这使得中专院校的校风在社会上的口碑很不好。于是普职比低让家长产生了焦虑,认为太早分流不公平,特别是对那些成熟晚的学生,初中可能一般,但在 通过努力而逆袭。
确实随着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只要能上 ,基本上就可以上大学,让家长们都愿意促使孩子去普高,但是家长那会儿看到分流了吗?普职比其实一直在6:4到5:5之间,也就是说因为之前就分流了一批,加上高校扩招,这才使大学容易进,如果把普职比提高,那么上大学还那么容易吗?高考落榜是不是又继续复读,学习范进?
其实,国家对中专院校还是支持的:
国家为中职全日制正式学生1、2、3年级在校学生所有农村(包括县)学生、城市农业相关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相关表演专业除外)。
全国补助金的支援对象是全日制正式学生1、2年级涉农专业和非农业专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援标准学生每年2000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按地区确定。
其实,我国现在很缺中专毕业的这种技术型人才,国家对于分流的比例也是很重视的,这个比例在现在看来似乎很残酷,但我们可以看得长远一点,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中专学子能好好学习,把该掌握的技能都掌握了,前途不输给大学生,老话不是说了吗?360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很多行业已经不唯学历论了,都是看“真本事”,只要这些技术型人才有“真本事”,发展空间比大学生更大,千万不要因为“中考失利”、“不幸被分流”而妄自菲薄,提早三年沉淀技能并不坏。国家不会放弃你们,你们自己更不应该放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