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部有通知, 三项举措正式出台配合减负, 部分家长却有所不满

说到“减负”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实早在1955年7月,“减负”的口号就已经被提出。

但如今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加,压在学生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再加上“上课外补习班”逐渐成为共识,孩子们在学生时代除了学习,几乎没有课余时间来发展其他方面。

家长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无奈的是,社会对于学历的看重程度“逼迫”着学生们只能追逐高分、高学历,学生和家长都处在两难的境地。

“减负”是这次开学季的关键话题之一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小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从2010年到2015年这五年间,增幅达到了40%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大的增加了。另外,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远超日韩、欧美等国家,或居全球第一。

而学生们在放学后也不轻松,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让孩子们身心俱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心里接受学习这件事,才更有可能提高学习成绩。而目前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灌输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随着教育的“内卷”现象越来越严重,“减负”的必要性再次凸显。2021年开学季已经来临,关于“减负”的通知已经正式下发。

教育部有了通知,这三项举措正式出台配合“减负”

在“双减政策”落地以后,中学生又一次迎来了春天,这三项举措正式出台也会配合“减负”,组成一套“组合拳”,这下学生们可以松口气了。

●为维持教育公平性,拒绝设立重点班

一直以来,重点班都备受关注,甚至家长会不惜动用人脉关系,或者送孩子去当“准尖子生”。

毕竟重点班会受到学校的格外关注,会配备最好的教育资源帮助尖子生冲刺更高的成绩,这本身就是一种公平性的倾斜。

此次通知规定不允许再设立重点班,让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让学生们凭实力说话。

●低年级或要告别“纸质考试”

“考试”是伴随着每位学生整个学生时代的名词,小到随堂测验、周考,大到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考试的次数多到数不清。

此次教育部明确规定,要求二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取消纸质考试,减小学生考试压力,而高年级的考试次数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允许进行期中、月考,只可以在期末的时候举行一次考试。

●不公布考试排名

关于“是否要公布考试排名”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支持取消排名的人认为“排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不支持取消排名的人认为“只有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努力才会有目的性”。

此次通知规定学校不允许再公布考试的排名,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的进步上,与自己相比,减少攀比现象和名次带来的压力。

教育部此次下发的“三项举措”让学生们十分高兴,似乎自己身上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但部分家长却直摇头。

淡化成绩的减负方式,部分家长却对此有所不满

不少家长认为,学生减负是课内学生减负、学校老师减负,家长负担反而会增大。如果学校对学生的监管比较有力和严格,家长就可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少操心。

此次通知导致学校淡化学生成绩,家长对于孩子成绩的所在水平是没有清晰的认知,会更加焦虑。

现在学校给学生减负已经导致很多家长在外给孩子报各种补课班、兴趣班,这种淡化成绩的做法只会让更多家长把孩子送进补习班,无论是经济还是精力都比减负前投入的更多了,负担也更大了。

另外,只要升学的压力还在,家长们是不愿意承担“减负”带来的“风险”的。家长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但是为了高考能取得好成绩,未来能取得高学历,只能让孩子继续背负沉重的压力,牺牲玩乐的时间,这也是家长们很纠结的地方。

从“内卷”到试着“放轻松”,总要有个适应期

目前,教育的“内卷”已经根深蒂固,家长们的焦虑也“星火燎原,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部分家长不同意减负的情况是正常的,毕竟家长们为孩子做好了更长远的打算,认为孩子在学生时代辛苦一些,未来一辈子受益,这种投入产出比是比较可观的。

但是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若不“减负”,学生负担过大的现象会愈演愈烈,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此次减负,“减”的是不必要的负担,家长们也不必过分担心,毕竟政策落地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所以家长可以尝试着放松心态,跟着政策的调整走,度过这一个适应期,对学生的教育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今日话题:你觉得学生应该“减负”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