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有利于人回归自然。”
教育家杜威的这句话,不是让我们把孩子教育到大自然和花果山上去,像小猴子一样乱跑乱跳,不学无术。而是要我们对孩子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从培养学习兴趣开始,逐步让孩子学会知识技能,获得内心的给养和感悟。
01
01学习,不等于考试。
提起学习,从小孩到大人都觉得自己“很懂”。
所以说,孩子的学业在大人的眼里,其实不过是一场面子、虚荣和利益的纠结。只要孩子能够接连不断地考进重点学校,升到名牌大学,那么他本身能够在这一场十多年的学习苦旅中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至少在眼前看来,是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可是,孩子们为了在周考、月考、期末考和中考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就需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经历一场12年的应试特训。在这期间,不能叫苦说累,也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在学校老师、父母家人和教培机构的三重逼迫下,意志坚定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每年都有上千万高三学生走进高考的考场,只为验证自己在十多年的学习后,是否学会了考试。可是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幸福感、自尊心和好奇心,往往在堆积如山的书本试卷中消耗殆尽。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愁眉苦脸地整天为了成绩而奋斗,大人们却总是不满意。
02
02孩子,不能只会考试。
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得高分,孩子们很容易就会失去学业与生活的丰富性、个性化。
问题是,家长和老师上一天班,顶多10个小时,再算上加班,总有休息放松和转换心情的活动。那孩子们除了学习、背书和考试,又能做些什么?
我们掐指一算,其实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太累了!白天加上新学期试行的“延时服务”,在学校教室要待上8小时以上,晚上既要写作业、上自习,还要参加各类名目的校外补习班。
如果家长“有幸”能让孩子进入一所“高考工厂”式的重点中学,那么孩子简直可以说是进入了一所“备考炼狱”:至少 三年,除了吃饭睡觉都要学习、背书和刷题!
可想而知,这样的“军事化”教育模式,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影响。就算在高考中能够金榜题名,可是再聪明、活泼的孩子,最终也会修炼成为一个“做题家”。
03
03教育,要回归自然。
当文理知识失调,人文精神弱化,我们的教育,将会日趋单一化、机械化和功利化。
如果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习“和中考高考紧密关联的内容”,那么长此以往,孩子除了背书、做题和考试,自然是啥也不会,又如何谈得上发展兴趣爱好,提高身体素质呢?
可是,如果作为成年人的家长和老师,心中抱着的教育目的就是“一切为了考试”,有利于考试成绩的事情,就欢呼雀跃地鼓舞孩子去做,不利于备考提分的事情,就暴跳如雷地阻止孩子去做。
当孩子的学业和生活里,精简和浓缩得只有“考试”两个字,那么孩子的视力、身心和心理健康,又将被利欲熏心的大人们,置于何地呢?当孩子的内心和家庭中,除了作业、测验和补课,全然失去了关爱、温情和领悟……这样的童年,也太过可悲了!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掘、培养和发挥孩子的潜力,而不是用测验、模考和高考的成绩,单一性地评价一个孩子,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对于应试教育和教培机构,“双减政策”的适时出台,既为孩子、家长和老师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更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正本清源”,肃清了阻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