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分类的时候就分成综合大学、理工大学等等。在中国的 的发展中,中国高校走过了由小逐渐变成巨无霸,由单科逐渐过渡到综合大学的历史过程。而从目前的大学的发展来看,中国大学未来还将继续坚持做大做强的道路,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
众所周知,中国的 启蒙于苏联,中国也是第一次就学习了苏联的教育模式,成立单科性大学,培养专业化人才。因此诞生了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可以说这是一场两种教育模式的对抗,综合大学和单科性大学的对抗,因为国家需要和当时的环境,单科性大学最终取代了自民国时期就开始的“综合国立大学”。自此,欧美综合大学的理念就被取而代之。
其实在如今看来,综合大学给予中国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巨大的,自古民国出大师,中国现在叫的出口的领域内的大师,几乎都是民国时期的人物,像钱学森、梁思成等等。而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则是中国综合国立大学的巅峰代表,是中国国内 最灿烂的花。国立西南联大是三所国立大学合并组建,国立中央大学则是曾经的亚洲第一校,而这两所大学不外乎都是欧美的教育理念。先进的综合大学。
1952年之后,中国再无“大师”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中国缺少人才,其实中国这么多人,从来不缺人才。而真正缺的是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行业内顶尖人才。而原本这些人才现在都在国外,在美国培养之后很快成为领域的大师。这就是区别。同样是教育,单科性院校和综合大学究竟差别在哪里?为什么出的人才差距很大?
实际上将结论直接放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是有点武断的。据统计清华已经有60年没有为祖国培养大师了,更别说出现像这样的钱三强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即使培养出来也不一定能留住。这就是现实!
欧美讲究综合,苏联讲究“专业化”
两种模式相比之下,各有优势和缺点,欧美模式讲究大而全,苏联模式讲究小而精,欧美模式更容易出大师,而苏联模式容易出领域内的工程师。这就是为什么当初给我们国家迅速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联模式在短期内培养了的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填补了空缺,在特定时代苏联模式是优于欧美模式的。
但是长期以来,欧美大学模式更适合中国 的发展,因为中国现在需要更多的大师,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大师,中国现在缺的是基础科研人才,为什么中国的芯片卡脖子就是因为没有顶尖的基础科研人才。
传统的单科性大学模式之所以不能实现大师的培养,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根本原因,那就是专业分家,学科之间的联系被强行割裂,院系调整之后,理工分家,所谓的综合大学不是文理医工的综合,而是文理综合,包括现在的大学也是一样的。很多综合大学只是名义上的综合,实际上内部的学科缺胳膊少腿,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综合大学。就连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工科上面也是出奇的差,根本算不上国内的顶尖。
真正的综合大学应该是文理医工齐全,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高校。理工不分家,理科是工科和医科的基础,而医科和工科将理科的理论基础应用于时间实践,应用中的经验又可以反哺理科,促进理科的进步。而苏联模式正好直接割裂这样的关系,因此工科擅长,理科逐渐就被扼杀,甚至全面落后。因此欧美大学的教育模式是非常适合现如今中国社会需要的,相比于苏联模式更适合中国的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注: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