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华2021新生数据: 外籍生数量大减, 寒门子弟比例上升

清华大学一直以来是国人心中的第一高等学府,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多家长在孩子还在读小学时,就以“上清华”来勉励孩子,可见地位之崇高。

当然,想考上清华大学一点也不容易,它在全国的整体录取率只有0.03%左右,除了保送生外,其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各省市区的高考状元,所以说考上清华大学的就是我国最顶尖的人才,他们或者绝顶聪明、或者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或者两者兼具,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人生不可触及的天花板。

但清华大学也有一项广为诟病的招生政策,录取门槛很低,被录取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在正常情况下甚至连211大学都考不上,它就是国际生招生。

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是我国很多高校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既可以提升自身实力排名,又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从某种角度上讲,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是我国对外开放学习的成果之一,哈佛、麻省理工、剑桥、牛津等世界著名学府每年都招收一定的留学生,而且比例还不小。但跟中国学子报考国外知名大学的艰难不同,国内高校招收国际学生的门槛明显低很多,以清华大学为例,免考试,汉语水平只要达到hsk五级(相当于小学水平)以上,就有资格被录取。

本来,这些国际学生如果都是纯纯正正的外国人倒也没什么,但慢慢地大家发现,清华大学所谓的外籍国际班里,“中国面孔”竟然占主流。后来经过网友们深挖,原来这些“中国面孔”很多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娃,他们在国内出生,在国内成长接受教育,甚至连 也是在国内的学校读的,只因为他们有外国国籍,所以轻轻松松就考取了千百万考生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考取的好大学。

这样的情况引发了广泛争议,对此清华也曾作出解释:为了能与国际接轨,才在外籍招生上面放宽限制。对于这个解释,大家显然不买账,明眼人都知道招的大部分外籍学生都是拿着外国国籍、在中国成长生活的“伪洋人”,哪来的与国际接轨?

反倒是随着对国际招生的了解越来越多,大家才发现这种招生方式是某些人“躺赢”的专属通道。这些人凭借身份地位的优势,钻政策的漏洞,一方面移民获取外国护照,一方面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在国内高校进行国际招生时报名参加,这样一来只需要相当于国内普通招生批次三四百分左右文化水平就可以录取了,可以说是两头便宜都赚了。

事实上,这种操作已经形成了产业化,曾经一张人大附中国际班毕业照上,全班35名学生中,32人考上清华北大、3人考入人大!

其他学子每天点灯熬油尚且遥不可及,凭什么个别“中国人”凭借一张外国护照就可以轻松进入清华北大学习?这对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公平!民众对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国际招生政策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存在权力寻租、加剧贫富差距等问题。对此,教育部也看在眼里,对国内高校的国际招生政策做出了调整:外籍学生拿到护照必须达到四年以上,并且这四年之内,要有在国外实际居住两年的过往,才有申报资格。

那么,教育部的整治措施效果怎样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清华大学近两年的招生情况。

2021年清华大学共计招收新生3800左右,跟2020年大体一致,但今年招收的外籍学生为250人左右,去年则有300人左右,整体下降了将近17%。这说明,教育部关于国际招生的新政效果显著,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伪洋人”轻松考取国内名校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

与之相对应的,今年清华大学新生中寒门子弟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据清华大学公布的数据,今年3500名左右的内地本科新生中,农村及专项计划实施区域新生占比约21%,其中通过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共录取学生426人,超额37%完成招生计划。另外,“强基计划”录取人数突破千人,较去年上涨了约2个百分点;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运动队的招生规模和占比有所下降。

总的来说,清华大学为普通家庭学子提供的升学机会变多了,至少提供了更多参与竞争的机会。

结语: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做了很大努力,无论是义务教育的“双减”政策,还是调整高校的国际招生、高水平艺术团/运动队等政策,实际上为寒门子弟或者普通家庭学子争取了更加多的机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