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三以后,学生们的状态出现了比较大的改观,可以说大多数孩子都知道好好学习了,当然有几个成绩确实不行的,依然是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发愣,偶尔还会急挤眉弄眼。
班里已经完成了两极分化,双方互不打扰,想考 的忙着学,想去技校的就放飞自我了。
昨天物理小测,成绩不敢在群里公布,我只好自己对着成绩单细细琢磨了一番:满分的有一个,是一个平时学习态度吊儿郎当有点懒的男生;九十分以上的有四个,清一色的男生,其中有一个也是比较不靠谱,感觉听课都是听一会玩一会的那种。
而女生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七八十。从整个班级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女生学习踏实,平时非常听话,在学习态度上远超男生,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比男生要多一些。
可是到了初三以后,男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上的反超。以前班里成绩最好的,一直都是两个女生,现在已经排到了三四名。
没有了课后辅导的加持,智商上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而且这种差异到了 以后更加突出。
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还是应该正确看待,不能够期望太高,也不能放任不管,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让孩子自己飞到ta所能到的最高度,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落实“双减”,当然要改革高考制度,但改革不是调整高考科目,如把英语从必考变选考,或者减少考试科目就能实现的。
当前高考制度的根本问题是,按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学生的志愿进行录取。这种录取模式不变,就是把高考科目改为只考一门语文,也不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过来还会增加学生负担。
由于要按这一门的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为获得高分,学生必然要深入钻研,那些不适合这一门的学生,也就无法考上好的学校,而要通过这一门把学生分出高低来,除了看总分,还会进一步看小题分。
不改革总分录取模式,希望通过科目调整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这是过去三十多年来的高考改革思路。
高考科目从以前的六七门(理科7门,文科6门)调整为3+X,再3+文理综合,以及眼下的3+3模式和3+1+2模式,都没能扭转基础教育应试倾向摆脱应试教育,就是因为仍旧按总分方式录取,为获得更高的分数,3+3模式与3+1+2模式,都存在功利选科问题。
为避免功利选科,从2021年入学的新高一学生开始,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大多会提出必选物理加化学的要求,从中可见,不改变总分录取模式,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改革问题。
我国学生一刀切学一样难度的数学、英语,就是因为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
而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招生,是由大学自主招生,不同大学、专业提出不同的招生要求,如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并不要求申请者提交数学科目成绩,一州范围内的学生不会按统一测试成绩排序。
而推进这样的改革,在我国面临很大的阻力,大家相信的还是分数公平、名次公平,不希望大学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而如果不能打破按总分、名次录取的方式,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就难以扭转,学生的学业负担就无法真正减轻。这是必须认清的现实。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