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级

学习写作, 彻底解决没有素材的方法

相信你过去看过一些文章,有这样的感觉:

有的文章读起来,感觉非常的干燥,读一会儿就读不下去了。

而有的文章,却引人入胜,读起来特别的鲜活生动,欲罢不能。

造成这两者之间差别,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在于文章内容的素材的多与少。

有的作者,他们掌握的素材比较多,当写到自已想要表达的内容时,他们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故事、句子和案例去表达。

而那些掌握素材少的作者,就只能干巴巴得去讲述一个道理。

很显然,后者写出来的文章,阅读体验必然是很不好的!

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写作除了要有很好的学习方法技巧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词汇量是写作的基石,没有词汇量,写的句子就比较简单,你的文章就显得没有水平,显得不够上档次。所以,平时一定不要忽视积累词汇量。

上述这段话,主要表述的是词汇的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逻辑上是清晰的,读起来没啥问题。

但是,这段文字读起来,其感受并不好,通篇都在谈论述,很枯燥无味。

这样创作出来的内容,哪怕讲的道理再透彻,但是阅读体验并不好。

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一个效果,针对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稍微得修改一下,换一种表达方式,改造之后如下这段话:

写作就像建房子,而词汇就是现场堆积的水泥。只有水泥足够得多,房子才能又快又好地建起来。

同样的道理,要想快速写出一篇好文章,词汇量不足,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哪怕是写作很有天赋的韩寒,他也感受颇深。他曾经分享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就是翻词典,每天都翻,甚至把一部词典都翻烂了。

显然,通过上述这种表达方式,去讲述同一个道理,后者的阅读体验好了很多。

那么这两种的表达方式区别在哪里呢?

第一个区别是后面的表达方式,采用了更多更高级的一些词汇。

第二个区别是采用了一些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内容,把枯燥抽象的道理,变成具体生动的案例。

第三个区别是引用了职业作家韩寒的例子。引用案例,一方面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是表达的内容,更生动也更具有说服力。

所以,在写作中,多引用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当你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想引入合理的素材时,却发现没有素材可用,脑袋里却是一片空白。

那该怎么办呢?

要弄明白一个核心的理念:任何素材必然来源于生活。

素材是不可能凭空出现在脑海里的,他必须有一个源头,就是我们的生活。

哪怕是凭空编造的一个故事,它也是一定有源头的。这个故事能还原过去,所见所闻中寻找若干的一些原型。

人人都有自已的生活故事,都是具备有素材来源的。

为什么有的人在写作的时候,总能想到很多素材,而有的人却总想不到呢?

人人都有生活经历呀!虽然我们的生活单调一些,别人的生活阅历丰富一些,但总不能说你完全没有生活吧!

这很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很少一部分人,他们具有观察和思考的意识,以及随时记录的习惯,而大部分普通人是没有这两点的。

也就是说,在过去,我们对生活的阅历,是缺乏敏感性的,我们既不会去思考所见所闻的一些事件,它背后的道理和启发性,更不会有意识的去把它们给记录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过得很平淡,写作的时候没有什么素材可用,其实这不是借口。

仔细想一想,哪怕是再普通的人,他们每天听见的、看见的、学到的任何事物,都会拥有大量的素材。

而这些素材,其中肯定有很大部分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写进自己的文章里的。

只不过在过去,我们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意识去记录下来,自然你就忘掉了,造成在写作时,找不到素材。

要解决写作没素材的现状,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带着一颗有准备的心,去观察这个世界,把你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或者说相关的记录工具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自已的素材库。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建立自已的素材库,并且时常翻看,而且随时随地方便的搜索,那么你在今后写文章的过程中,你还还会发愁说自已没有素材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