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们高一的时候,班上让填过一个将来想上哪所大学的志愿。
那个志愿不具备任何效力,就只是看看你的志向。
年少无知年少气盛的我,大笔一挥就填上了“北京大学”。
我当时的想法,和撒贝宁是一样的。
“北大也还可以”。
我们 ,是县城最好的,能考上的学生一个个都傲到不行。毕竟都是没怎么出去过的土包子,对于考大学这件事,心里没一点儿逼数。
当时班上鄙视链的底端,是家门口最好的,河南省唯一的211大学,郑州大学。
“怎么能去上郑大呢?多丢人啊。”
班上那个平时嘴最毒的数学老师,宝哥,依旧抿着他那刻薄的嘴唇,两眼一瞥:
“就你们?连郑大都上不去!”
果然,毕业的时候,上一本的都寥寥无几,大部分就是二本三本大专。
说要上北大的我,最后读了个二本的边缘专业。
还是年轻了。
▼ 辰辰辰辰作品 ▼
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对全国第一批00后大学生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根据收到的2700份问卷调查,有20%的0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能过万。
而67.65%的00后大学生预计,毕业10年内,自己会年入百万。
这个数据在网上炸开了锅。
“是不是某乎看多了,真以为满大街都是年过百万的人”
“这六成大学生还没被社会毒打过”
“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
饱受社会毒打的社畜们用关爱智障的语气纷纷对其进行了嘲讽。
毕竟这个时代,大家的收入,真的没有想象那么高。
清北毕业生,一出校门能拿一万多。
但中国有多少人能考上这样的学校。
还记得前几天那个被西班牙留学的女儿辱骂的父亲吗?也是清华毕业的,一个月工资也就一万多。
而这些能一毕业就月入过万的名校,全中国又有几所?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的老家河南,只有一所211郑州大学。
在985/211这个行列里,郑大不算什么好学校。
但我那年高考,河南有百万考生,又有多少人能上得了郑大?
网上人均985/211、月入十万的人,都是分子。
而分母,才是大部分人。
▼ 辰辰辰辰作品 ▼
当然,我其实对这种调查结果非常理解。
就像我当年觉得自己能考上北大一样。
哪个年轻人,不是觉得自己能成为世界之王呢?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从没担心过自己的未来。
那时候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有活力的,未来是存在无数种可能的。
父母跟我说转专业、考公务员和考证的事情,我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开什么玩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为什么要提前把自己的人生,拴在一眼能看到头的路上。
哪怕到了毕业那年,我考研没考上,啥证书和荣誉都没有,甚至连英语四级都没过,我依然很自信。
总觉得社会嘛,不看那些虚的东西,看的是能力。
恰巧,我就是那个有能力的人。
然后进入社会这几年,社会用大巴掌狠狠地甩在我脸上告诉我:
不,你不是。
就像我大学的时候,看到周边学校,有几个创业成功的学长,月入十万,喜提奔驰,总觉得我上我也行。
后来发现他们行,是因为他们自己真的行,而不是是个人就行。
而大部分人,就是那个“是个人”。
▼ 辰辰辰辰作品 ▼
我有个朋友,叫老肥,从毕业就开始创业。
他说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就该是个老板,海景别墅会所嫩模那种。
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老板满大街都是,老板和老板之间也是有差距的。
老肥就属于老是板着个脸的那种老板。
因为他已经快没钱吃饭了。
老肥开过自行车租赁店,然后第二年,共享单车就火起来了,店铺就倒闭了。
然后他又去开外卖店,租了个住宅,结果郑州那两年房价蹭蹭涨,营业额全给房东了。
后来搞什么互联网+项目,各种乱七八糟,也见了一些投资人,然后就没了下文。
总结一句话,创业没挣过一分钱,都是为爱发电。
那几年,老肥去当过POS机业务员,挨个地扫写字楼,大夏天三十多度,衬衫永远都是湿的;
还去干过跑腿,骑着个电动车到处跑,最远的一单是去机场给人送文件。
……
这些工作都有个特点,就是只要你够辛苦就能挣到钱,且可以随时不干。
我去年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又新搞了个项目,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说这次准备大干一场。
我说你就没想过去正经找个班儿上吗,他说那不行,我得当老板啊。
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大家聊自己的将来,老肥“当老板”的目标显得平平无奇。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被社会鞭打得遍体鳞伤,只想老老实实地打工。
只有他,依旧觉得自己可以当个成功的老板。
▼ 辰辰辰辰作品 ▼
年轻的时候大家都狂,这很正常。
但我很佩服,在经历过社会毒打之后,依然能保持这份儿心气儿的人。
就像老肥这种,被现实一通蹂躏之后,还能梗着脖子叫嚣“我就是能成功,我就是能当老板”,并且带着饱满的热情继续向前的人。
现在嘲笑这些毕业生的人,其实当年和他们一样,也觉得自己人中龙凤,可以一飞冲天。
只是被现实教育了这么多年,早已没了那股子心气儿。
回过头来看着新一茬的年轻人挥斥方遒,嘲弄的同时心里想的却是:
“其实老子当年,跟你们一样狂。”
哪有那么多人中龙凤,成功的人终究是少数。
不管这些“口出狂言”的人,能不能在毕业10年之内年入百万,都没有什么值得嘲讽的。
对比他们来说,我们这些进入社会有些年头的人,看起来是成熟了一些。
但这种所谓“成熟”,不过是对铜墙铁壁一般的现实认命罢了。
年少轻狂从来都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向往。
我们在说“还是年轻啊”时,其实我们潜台词是——
“年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