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开始要求高校重视社会捐赠,将社会捐赠收入作为学校办学资金来源的一部分。这就让很多的高校有些惶惶不安,不知所措。
将社会捐赠作为办学资金的一个来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国外的大学做了很长时间了,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于国内高校来说,目前仅仅是起步。
在我看来,重视社会捐赠是国内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科研,再次是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但是现在完全乱套了!国内大多数大学管理层更注重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教师也将更多精力用在科研。从上到下,主要精力都不在教学上。至于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更是有一搭没一搭,不提也罢!因为很多大学教师不愿意接触社会,不愿意深入生产实际,更喜欢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自得其乐。
为什么这样?
因为国家一直非常重视 ,通过各种渠道给予高校的充足的经费。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的提升,国家在科研上的投入年年增长。由于资金充裕,大多数高校的日子非常好过,也就没有必要、更没有动力四处化缘。
在各种考核机制的约束下,大多数老师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有了好的科研成果,才能晋升职称,获得更高的收入,也才能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如此这般,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大家越干越有盼头。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遇到了瓶劲,产业需要升级换代,必须加大自主研发,争取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
与之相应,人才培养也要升级换代,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办学逻辑也要回到正轨上来,必须放弃过去那种自由散漫,粗鄙不堪的育人模式,由过分专注于自身科研实力的提高转变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高校必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开设新的课程,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找到工作,才有事业发展空间。
但是,关键问题是如何让高校真正重视教学工作。
没有动力,没有压力,学校和老师都不会将精力用在人才培养工作上。
其实很多大学教师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在教学上付出的精力也挺多,但是取得的教学成果不会立竿见影。与科研相比,老师拿不出的证据说明自己在教学上投入很大,教学效果很好。所以这些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反而成了另类,职称上不去,收入也不高,心里肯定很失落。
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水磨功夫: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到五年的博士,培养出一个合格人才的周期非常长。人才进入社会以后,产生效益来回报学校,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付出与投入不匹配,所以学校和老师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
但是教学工作又不得不做,为了应付差事,大多数老师都捎带着干,凭良心干。
这么多年以来,所有高校都说要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口号喊得响,但是身体很诚实。工作重心还是科研,因为教学工作成果实在很难量化考核。
初中有中考, 有高考,都是检测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三年时间就可以看到结果,全社会都认可。但是大学呢?目前主要看就业率。
但是专业之间差别很大,仅仅一个就业率说明不了教学效果。必须寻找其他更有说服力的指标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有的高校鼓励学生考研,继续深造,这也不失为一个有效手段,考上研究生也算就业!考研风气一旦形成,就会代代相传,所以考研神校的学风都非常好!当然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读研究生不过是延迟就业,不宜提倡。我认为,凡事皆有利弊,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勤奋学习的学生肯定比整天打游戏谈恋爱的学生更值得鼓励。
学生都是成年人,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他们看得清清楚楚。对于每位任课老师,他们心中都有杆秤评价。
如果他们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最后获得一张文凭。但是到了社会上,找不到工作,或者拿不到自己满意的薪水,他们会埋怨谁?
自己不努力?也许有!但是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同样感觉很失败,那就说明他们没有学到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这就是学校的问题了!即使以后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会更多的归功于自己,绝对不会认为是学校的老师教导有方。
将社会捐赠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指标是非常合理,非常有效的措施。
与企业类似,毕业生相当于学校的产品,用人单位对产品是否满意?产品本身对自己是否满意?只有这两个都满意了,才能表明大学的教育工作很成功!
鼓励、甚至强制学校将社会捐赠作为资金来源之一和考核指标,就是督促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个人必须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教学,关心学生,教会他们真正的本领,保证他们踏入社会以后能够生存,有发展空间,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同时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对他们成长提供了巨大帮助!
学生毕业以后,继续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追踪,及时了解情况。他们遇到困难了,学校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校友会等机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鼓励高校利用专业优势,放下身段,主动对接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为相关公司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获取相应报酬,与公司企业形成共赢。为了长期合作,这些公司企业也会主动给大学捐赠。
以上这些工作都做到了,学生事业成功以后,才愿意向学校捐赠!学生事业发展好了,相关公司企业受益了,才表明学校办学成功。同样也形成了一个闭环,绝对的良性循环!只是周期太长,需要持之以恒。
最后总结一下,通过加大对高校社会捐赠工作的要求,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
一,促使高校真正重视教书育人工作,重视学生,关心学生,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二,督促高校深入社会,关注社会需求,主动为生产实际解决问题。
三,拓宽高校经费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 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