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把学生家长分成11类, 这跟教学有什么关系?

“权势垄断部门子女”、“领导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近日,网传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学某教师收集学生家庭背景,并将其划分成11类,引发网友热议。学校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停止调查学生家庭情况,部分班主任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该做法欠妥,已对其批评警告。原平市教科局也责成涉事学校纠正错误做法,并启动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通报显示,对原平一小在全市教科系统进行通报批评,对原平一小校长诫勉谈话,给予原平一小分管副校长警告处分,取消了两名老师当年评优评模资格,当年不得晋升职称。

细看这张流传网络的11类信息表,对家长职务情况的摸排真可谓“全面细致”。可关键是,表格上的每一行内容,每一个字词,其用途都跟学校教学扯不上什么关系;“权势”“垄断”“领导”等字眼,更让人有理由怀疑老师收集这些材料的动机。难道老师对一个孩子的培养方式、教学方法、关心程度,要根据其家长的社会地位、收入情况、甚至“权势”力量而决定?这可不是什么因材施教的教学需要,“材”是指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主体是学生,什么时候成了家长?

老师把心思用在研究这些跟教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上,不仅会挤占备课教学的精力,助长学生之间攀比的风气,还产生老师对学生区别对待的嫌疑,不利于教育公平。而最后这一点也是令网友感到不适的主要原因。值得追问的是,老师如此“悉心”收集家长情况,是个人行为还是学校指示?学校工作人员在回应中说,老师的做法是“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这也让人不禁问上一句,学校本来是如何要求的,到底是个别老师扭曲了学校本意,还是学校从根子上带跑了教学工作的方向。

事实上,各地学校搞父母职业大普查的现象不在少数。今年8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希望能对学校要求填写学生父母单位和职务的行为予以禁止,获得了许多家长的“声援”,足见此类做法不得人心。既然收集这类信息的意义不大,危害不小,且做法普遍,质疑不断,那就有必要从制度和纪律方面出台禁令,明确对学生信息收集的边界。如果确有必要收集相关信息,也应标明信息收集的用途,并对信息加以严格的保护。

别再让家长的单位职务出现在学生的调查表上,更不能允许搞什么“领导”“权势部门”的分类,这既是在回应家长学生的关切,也是整顿学校风气的应有之义。

来源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