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考是一场比赛,那么初中比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还要关键,因为只有跨过“中考分流”的赛点,才有机会拿到高考的“门票”,为大学做准备。
上了初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成绩好的尖子生,在初二的时候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甚至是一落千丈,而成绩下跌的尖子生占比非常高,甚至能达到70%。
有的家长不解,自己孩子不是不努力,上课有做笔记,回家也很认真做作业,学习态度丝毫不减,按理说有小学和初一的知识积累,初二成绩应该稳打稳升才对,为什么不升反跌?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
70%尖子生沦为中等?初一前几名初二快速下滑,真实原因你了解吗
学习方面
小学的内容都非常简单,三大主科中语文以认字造句和背诵为主;数学是非常简单的加减乘除,英语则是单词拼写,学生只需要会听说读写就行,较少运用到逻辑思维等技巧。
到了初一,虽然增加了4门功课,但这4门科目都是副科,用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知识面广度,内容少,分值也不高。
并且初一这个阶段,主要是起过渡性作用,知识难度较低,分数高也正常。
而初二初三难度才逐渐加深,语文考察背诵和中心思想,需要学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文章;
数学考察公式的运用,学生不仅要背熟几十个公式,还需要分清对应的题型;
英语的作文要求不但需要有大量的词汇量,还要知道时态和表达技巧。
如果把初一的学习量比喻成一条河,那么到了初二所有知识就将汇成大海,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融会贯通,最终结果就是脑子不够装,成绩自然上不去。
个人方面
经过小学初一的积累,每个学生的优势短板在初二时逐步显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科”。比如说擅长背诵的人,语文方面就容易拿高分,擅长逻辑思维的人,数学就会比较好。
我们每个人都会喜欢并优先做自己擅长的项目,逃避和推迟做不喜欢的工作,学生也一样。有的尖子生语文很好,数学较弱。
那么他就有可能抵触数学科目,作业马虎完成,不多做专研,更别提做练习,久而久之数学就越来越差。
有的尖子生数学很好,语文较弱,这时候他只需要稍微花多一点点时间来背诵语文,并且加强数学练习,经过了无数题型之后,别人要赶超他的数学很难,但他要补回语文的短板却很容易。
这就是两个尖子生之间,分数拉开的“序幕”。
心态方面
有的学生抗压能力较差,特别是那些从小到大都拿“优”的学生,到了初二成绩骤然下降,内心很难接受。这时候家长如果没有及时疏解,导致情绪积压,最后也会影响到成绩。
而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并不是因为家长忽视了他们,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长大,有很强的自尊心。
害怕给家长和同学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而做出了一些“伪装”,这时候就需要家长非常细心地去观察,去“破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避免错过调解孩子的最佳时间。
笔者寄语:
“初二现象”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作为家长,需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学生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时,会感觉到困难,甚至是痛苦。
但是痛苦就代表有挑战,家长应该教育孩子直面困难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所以在沟通上,不应太过强势,先问清楚学生,是否想提高成绩?
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家长的作用就是“倾听”,和对学生的方案做出调整。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学生在不擅长的科目面前,是没有掌控感的,而这时候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就是为了加强他的掌控感,让他在这个科目重拾自信。
至于擅长的科目,适当的时候抓一抓,在不退步的同时,把时间分配恰当,配合鼓励和方法,相信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成绩。
只有成绩上去了,自信就上来了,有了自信,那么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