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新观察

图说:外国教育专家讲述“双减”实施策略新民晚报记者王蔚摄

新民晚报讯(首席记者王蔚)如何推进校内外协同育人?如何让校外培训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昨今两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培训协会以“校内外协同育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跨界合作”为主题,举行第19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来自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及世界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分享了国际组织、重点国家与地区关于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新理论、新实践。

华东师大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钧燕昨天报告了一项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关于“双减”的问卷调查结果。全国28个省市3633位家长参与了调查,覆盖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并搜集到2000多条家长们对“双减”的真实感想。这也是由权威教育研究部门所做的首份“双减”实施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及多样性、校外培训规范治理等都有很高的期待,同时也对“双减”政策下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和长远教育发展有诸多焦虑。家长担忧的问题主要是:“孩子的作业负担是否真能减轻?”“作业减少后,知识能掌握扎实吗?”“减负后省下的时间应该如何安排?”“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真能保证孩子学足、学好吗?”“我家孩子不补课了,别人家孩子却偷偷在补课,怎么办?”“没有了培训班,家长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又无法胜任辅助孩子的学习,怎么办?”……

调查还发现,部分家长对限制校外培训时段等具体治理措施仍持观望态度,且有一些家长依然坚持给孩子寻求校外学科类补习培训。但家长们也坦言,周中和晚上去培训班的做法,让孩子的生活节奏更加紧张,学习时长更长,孩子也更累。此外,学科类校外培训也出现了一些“新变种”,比如“高端家政课”就很难被监管到,使得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甚至还有部分家长选择“秘密寻求培训服务”,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热衷这类服务的比例越高。

针对家长们的普遍焦虑问题,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高德胜在论坛上提出了一个“家庭作业的伦理”拷问。他认为,以往对家庭作业的研究总是纠缠于“作业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这样的视角掩盖的问题甚至比发现的问题还要多。从伦理关系来看,家庭、学校、社区是不同的伦理实体,各有各的功能和职责,不能互相替代。研究家庭作业,最重要的是要看家长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在施行过程中的伦理后果。家庭作业的普遍盛行和长久施行,使家庭变成了“附属学校”,使家长变成了“助教”,使学生变成了没有下班时间的“上班族”,使学校没有了边界,责任没有了尽头,还使社区变成了“学区”,即出现了“社会学校化”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高级研究专员普里雅·乔希,从公平和制度的视角展示了全球校外补习现象,分析了校外补习扩张的原因,以及校外补习对学业成绩和满意度的影响。她提出,有必要加强政府对课外补习的有效监管。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说,当下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校外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横亘于二者之间的壁垒正在消解。政府举办的校外教育单位,应该在校外教育领域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首先是要成为倡导新理念、坚持公益性、运用新技术、创立新模式的先锋,其次是要坚持“五育”并举,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