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孩子们如何度过“双减”下的休假日?

随着“双减”政策实施,原来孩子们的双休日、节假日都是在课外辅导班的奔忙中度过的;那个时候,家长虽然很繁忙、很腻烦,甚至有些火气,但带着娃心里踏实、有数,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是忙碌并快乐着。

但“双减”之后,课外辅导班没有了,作业没有了,到了双休日、假期家长和孩子们天天“憋”在家里,孩子不是看手机,就是玩游戏,要不就睡懒觉,对此家长又有了新的焦虑:

一是没有了作业和考试成绩做参考物,家长看着玩耍中的孩子,不知道孩子学业成绩怎么样,孩子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是不论如何“双减”按照分数上大学依然是铁定的事实,横在孩子们奔向美好人生面前的那道“高考门槛”怎么也绕不过,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好多家长在问,今天的双休日、节假日,孩子们应该怎样度过更有意义?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按照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教育就是儿童成长的本身,或者说不论儿童在哪里学习、学习什么,教育就是儿童自己成长的本身,是儿童自己的经验不断改造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儿童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不论学习和如何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了自身的一种成长。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要把学校教育、课外教育看得那么重要。

其次,我们要知道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儿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一个表象,而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而发展其认知水平才是学习的根本。因此,学习可以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堂学习,如背诵、写字、听说、阅读、计算等,也可以是课堂后的实践性学习,如农事劳动、参观场馆等学习方式,都是同样在使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因此,儿童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业方式的学习,只要是发展儿童的认知、特别是促进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都是具有重要学习价值的。

最后,如何看待今天的学业质量和未来高考的关系。儿童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或同他人建构的过程,如果今天的小学、初中、 掌握不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在发展低阶思维的同时发展高阶思维,也就会难以赢得未来的高考。我们看到,近几年国家对高考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命题方式以传统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向了考查学生思想的高度、思维的深度、经验的广度和积累的厚度方向上来。实际上今天和今后的高考模式,已经不是我们家长经验过的那种了,如果还把课堂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备考方式,孩子已经不能赢得将来的高考。作为家长来说,要赢得高考,但不惟高考,致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有了这样的认知,向家长提出三个建议:

一、课业方面:休假日要延续对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巩固和提高,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赢得将来的高考,不是一蹴而就、一夜而成的,需要从小打好基础,练就童子功,发展思维,丰盈情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了 ,经过进一步的学习,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在学校里,在课堂上,通过一个周、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但是巩固和提高以及实现迁移的课业学习并没有结束。家长安排孩子在休假日对上一周各科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复习、练习,在假期对一个学期各科的知识进行梳理,温故而知新,并能够实现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发展高阶思维,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永远的真谛。

每个孩子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学习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一定是要基于儿童个人的学情而进行预习、复习,练习、巩固,提高、迁移。在家里的课业持续学习任务,要依靠家长的帮助和支持,与孩子一起成长。例如,低段语文的识字、背诵等,数学的口算、计算等,英语的听力、口语等基本“童子功”,都是通过不断重复、训练、使用而扎实、而凝结、而发展,如果仅仅依靠课堂要达成巩固并提升的目标,对有的孩子是可以的,但有的孩子根本掌握不住。试想,一个孩子连识字都成问题,如何阅读?一个孩子连写字都很困难,如何写作?有专家指出,将来高考拉开距离的学科是语文。要学好语文,大量识字、海量阅读是学好母语的不二法门。如果打小就没有形成丰厚扎实的积累,就难以落实语文“阅读理解、能说会写”的目标。

二、实践方面:休假日亲子要一起开展实践性学习,促进儿童“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落地,建立规矩,养成习惯,发展德性、能力、情感和社会性,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儿童学习的实践性。今天儿童经验的获得和改进,并不是局限在课堂上的,而更多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

一是结合学校的课业学习,开展场馆式学习,走进各类场馆,把课内的知识延展到课外,通过现场式、体验式、感悟式学习,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和迁移,通过学以致用的过程,形成生活经验的广度,落实知行合一,实现立德树人。如语文课上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就要走进鲁迅的纪念馆、文化馆开展学习,现场式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生平、生活背景、创作风格等,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和深度研究,增长经验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二是结合学校的课业学习,开展旅行学习,走进大自然,把知识和动作技能融合在一起,把人生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从事劳动,就可以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实现“五育并举”。家长和孩子到农场、农村,可以一起参加农事劳动,把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的知识使用、体育、美育等“嵌入”进劳动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开展短途旅行,秋天到野外捡拾各种树木的叶子,回来做成精美的书签、拼图等艺术品等。

三是结合学校的课业学习,在家中开展动手、动眼、动脑的实践活动。如整理衣柜、书架,进行数学上的分类学习;如通过电子产品上网获取大家感兴趣的信息,提取话题,形成观点;如考察社区的区情,采取数据,建立大数据库,建立模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充分利用积木、乐高、模型等,搭建创意作品,一家人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等,运用到高阶思维。

三、休闲方面:休假日为儿童提供玩耍、游戏、锻炼等活动课程,增加生活情趣、培养起兴趣、形成特长和爱好,迎接未来的挑战

教育教学是一个有强度的、复杂的智力劳动过程,不仅教师要高强度“输出”,学生也要高强度“输入”。这种教学的智力劳动过程,不像其他富有弹性劳动方式的行业一样,必须有张有弛方为道,否则就不可以持续。因此,全世界的学校都会有假期,而其他行业和单位就没有。

儿童的双休日、节假日,必须是用来休闲、休整的,因此必须让儿童拥有玩耍、游戏、锻炼的空间和时间,必须拥有进行爱好体育运动的时间,参加艺术、科技的时间和尝试,必须拥有与伙伴进行交流、游戏的机会,如此,儿童的生活才充满阳光,充满灵动,充满健康成长的力量。

一是举行亲子游戏活动,不论传统游戏还是现代魔方,不论棋艺切磋还是诗词赋背诵比赛,只要把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儿童就会乐此不疲,就会倍感兴趣,就会一路笑声,在幸福中成长。

二是组织街头伙伴的玩耍游戏,提供空间和实践,让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或徒步旅行,或一起游戏,或一起竞赛,大孩子带小孩子,都会得以成长,都会阳光灿烂。

三是定期举行体育活动,培养几项运动爱好,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同时坚持每个双休日有一个时间段风雨无阻地进行身体锻炼,如跑步、跳绳、骑车、打球等,保持身心愉悦,对于提高体能、防止肥胖和近视,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是学习爱好和特长的项目。如有的孩子喜欢跳舞,有的喜欢戏曲,有的喜欢乐器,有的喜欢冰上运动,有的喜欢科技创意……自己的孩子爱好什么,就去发现和发展其特长,一个孩子今天的“长”,不仅对于将来专业或职业的选择,还是人生的幸福,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以上建议是普遍性的,对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来说,一定要基于自己的实际去设计和运行才有价值。如,时间如何分配更合理?课程如何建构更有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如何对孩子的休假日课程做出评价?又如何进行奖励?

“双减”时代,面对未来的高考,为避免家长的焦虑和不可确定感,只有充分利用休假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实施课程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才能避免养成孩子不良习惯和消极情绪,避免形成不健康心理和缺陷人格,避免家长和孩子一起“躺平”而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中科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