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以后,学习难度就开始递增,随着而来的学习压力也不小。为完成学业,不少学习利用晚上时间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导致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的危害太大,对于学生来说,睡眠不足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效率。
医学验证,睡眠不足有四大危害:
第一点,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点,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
第三点,影响学生的皮肤健康,尤其是正在青春期的学生;
第四点,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所以,为解决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教育部下发了“睡眠令”,以此还原学生的健康生活。
教育部下发“睡眠令”,中小学生睡眠充足,家长却“不买单”
双减政策下,学校对作业量实行了“时效”限制,也就是不同年级的作业必须在多少时间内完成,一二年级甚至不留书面作业,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校不留作业,家长也会跟着“双减”吗?事实上,真正“躺平”的家长还是少数。高考体制下,依然是成绩决定一切。
学校就算不留作业,也会有一部分鸡娃的家长,亲自给孩子布置作业,通过寻找补课机构、私人家教等方式让孩子“悄悄”进步。
在一些家长眼里,真正的减负是不存在的,即便教育部控制了作业时间,家长也会为了孩子而做出相应的应对方式。
课外学习导致学生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业上,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教育部下发了调整中小学生到校时间的通知,有网友称其为“睡眠令”。
通知表示,小学生每天必须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学生至少也要有9小时,并且统一了中小学生的到校时间。
小学生上课时间调整为8:20,中学生调整到8:00,同时明确禁止学校不得以早自习的名义让学生早到。
这个通知下发后,学生们都异常激动,特别是对于家住的比较远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福音”,因为他们终于不用6点半就起床了,多睡几分钟都是一种幸福。
而家长也不需要早起送孩子去上学,这本该就是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有的家长却“不买单”。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8点到校与部分家长上班时间冲突,第二点是家长认为“睡眠令”治标不治本,学习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有家长表示:直接让孩子早睡早起不好吗?九点睡,六点多起床,保持健康睡眠的前提是家庭能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推迟到校时间。
笔者寄语:
无论调不调整到校时间,最终的目的都是以学生的健康为着力点考虑的。
虽说调整到校时间,对有的家长来说增加了接送困惑,还增添了一些疑虑。但笔者认为,接送这个事情,相对来说比较好解决。
重点是学习效率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表面上来看,教育部推迟到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睡眠时间。往深一层思考,增加睡眠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睡眠只是促进终极目的的其中一个手段而已。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怎么保证呢?从饮食方面来看,促进饮食平衡,摄入多元维生素的果蔬,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就可以。
从作息方面看,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假如学校要求8点到校,不提供早自习时间,那么睡眠充足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自己在家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而睡眠充足是否能提高学习效率?从物理方面来说,只要保证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养精蓄锐后,学生确实能有更好的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但学习效率并不是通过睡眠提高的,而是通过学生的输入和输出比例,比如有的学生虽然睡眠充足了,但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就算睡足10个小时,学习能力也是为0。
还有的学生早起并不是为了预留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和预习功课,只是为了玩手机,按时在手机上签到打卡之类的游戏。
所以,睡眠充足只是教育部迫使学生自律的一个外在手段,并非真正目的。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成,还是需要学生有一颗爱学习的心,需要家长的正确指引。
家长与其纠结到校时间,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本人身上,趁这个机会,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和学校携手合作,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