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学课标,何以有效教学与专业研讨?

第八次“新课改”已经二十年了。实践证明,“课改“对于教师而言,其落脚点就是“改课”,把新的教育观念、课程标准、教材理解、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和个性发展。而“改课”就是要落实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改变学与教的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作为教师,就要认真研学课程标准,作为学校,也应围绕课程标准的落实而开展校本研修。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简单来说,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通俗地说,教师该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测评(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难度?这些,都必须依据并遵循课程标准。

如果教师不学习课标,不研读课标,不掌握课标,那么教学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路径,在研课磨课和教学研讨过程中,就不敢开口说话,不敢评课议课,从而使我们平时的教学研讨变成了散漫式的哑巴研修、名师骨干的“独角戏研修”。

前不久,有幸受邀参加了一次区域教研活动,我被随机分配到科学学科组。先是听了一节科学研讨课,然后参与了听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感触很深。师生在课堂中几乎没有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老师把科学课变成了说明文教学和课件播放演示,课堂中还是几个较为活跃学生的表演,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估计也没有什么收获。教师的评课议课还是从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课件唯美、普通话标准等方面泛泛而谈,很少有教师能从科学课程标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评课议课学科性和专业性没有得到体现。

临到我发言,我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请问在座的各位教师,你们当中有多少人认真完整的研读过最新版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结果一统计,48位教师中只有不到10位教师表示自己读过,且还都读得不仔细。这就不奇怪了,出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认真研学课程标准。不知道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方法、目标任务,这课自然是不知道怎么讲,这课也自然不知道怎么去评了,这研讨自然就成了云里雾里的散漫式聚会,效果似乎不太明显。

其实,只要认真研读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我们就能发现“课程基本理念”具体有四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整体。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学生摆放在主体位置,那么选择“倡导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必然,而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必然能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也就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随意强调任何一个方面,无疑都是对其他几个方面的忽略和削弱。但是,我们的教师似乎不太知晓和理解这个在课程标准中说得清清楚楚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落实这些理念。

当然,出现这些情况,并不都是教师的责任。反思我们有些地方的教育,功利化的竞争依然随处可见,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在这种导向下,教师依然习惯性依靠时间管理加班加点,热衷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这种教学在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成绩——所谓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必然导致教学活动的简单化、碎片化、模式化,个别教师甚至将实验操作看作是时间的无为浪费,科学课成了单调的“课文讲解、结论抄写和题目背诵”。这样,学生尽管能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却泯灭了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如此这般,课程标准显然早已被教师们丢在一边,难以落实。大家只能一面高扬课程改革的大旗高喊素质教育,一面忠实扮演着一个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卫道者。虽无奈,却真实。

不学课标,何以有效教学和专业研讨?教育要高质量发展,“五项管理”要落实,“双减”政策要落地,都需要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需要教师认真落实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建议各学校,尤其是乡村中小学校要扎扎实实组织一轮课程标准研学主题活动,通过教师自学、教研组助学、课堂实践研学、学校集体展学等形式,让学科课程标准真正深入教师心脑、根植课堂实践、落地校本研修。

唯如此,教师才是真教学、学生才是真学习、校本才是真研修。才能真正落实减负增效,引领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记得点赞

,别忘在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