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陇上一株兰

人生进入第80个年头,李兰华仍未考虑退休。

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文峰幼儿园,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李兰华长年独住在一间狭小的门房里,操心着园里的大事小情。

用“辉煌”二字形容李兰华的教育生涯并不为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得的荣誉她几乎得了个遍,在旁人看来她早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了。

然而,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似乎天生是闲适生活的“绝缘体”。年轻时,她是村小校长,带领师生在一片荒滩上动手建起新校舍;快退休时,她又四处奔走募资,建起了当地第一所公办园。

家人即使偶有抱怨,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她的人生已经跟教育事业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桃李自成蹊

文峰幼儿园1995年开园时,在园幼儿只有80多人,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如今相应的数字已是600多人、3000平方米,各种现代化设施齐全。这一切,都倾注着李兰华的心血。

个中渊源要从20多年前说起。

20世纪90年代初,在陇西安家门小学当校长的李兰华在县政协任兼职副主席,一次,县政协要求所有领导每人负责抓一个民生项目。

一番思索后,办一所幼儿园的念头浮现在李兰华的脑海中。外出开会时,她见过城里的孩子们在设施完备的幼儿园里快乐玩耍,羡慕不已,“要是陇西的娃娃也能像这样,那该多好”。

办园的事提上了日程,从筹资到搞建设都是李兰华在张罗。那时她还没退休,50多岁的她一边当校长、上着课,一边抽空往工地跑,事无巨细地盯着从进料到施工各个环节。

1998年退休后,李兰华被返聘来管理文峰幼儿园,说是返聘却不领工资,她并不觉得自己在奉献,“我回家待着就要生病,让我接着工作是组织关心我嘞”。

有人直接把这所幼儿园称为“李兰华幼儿园”,每当听到她马上纠正:“这是公办园,可不是我自己家的!”

这位曾经全省闻名的优秀校长、数学特级教师自陈“不懂学前教育”,但却一直极受孩子们欢迎。爱唱歌的她一听到适合的歌曲,马上自己先学会然后带着孩子们唱;上小学时从老师那儿学的“吹墨画”,她有板有眼地教给孩子们,还给每幅作品打分……

除了日常管理工作,看大门和打扫卫生的活也被李兰华承包了。她独自住在园门口一间狭小的门房里,每天凌晨3点多就起床,不到5点已在园里巡视了一遍。有人劝她多休息,得到的回应多半是一句“工作越干越精神”。

这个讲了一辈子原则的老党员,生怕“不小心占了公家一丝便宜”。住在幼儿园里,她从不吃食堂的饭,都是在狭小的厨房自己动手做,饭菜也简单得很,常常把洋芋切成丝在锅里放点儿油一滚就是一顿。

李兰华的床上堆满了书和笔记本,除了记录日常大事小情,她每天在电视上看到觉得有教育意义的新闻都要记下来,之后在党支部会上讲,每周固定的集体学习时间又给老师们讲。

“她是幼儿园所有人的主心骨,有她在大家就感到安心。”文峰幼儿园园长吴碧荣说。

幽兰异众芳

在李兰华的教育生涯里,“建校”二字像里程碑一样立在两端,一端是文峰幼儿园,另一端则是她的另一个“家”——安家门小学。

安家门小学位于文峰镇边上的安家门村。学校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校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大多与担任过20多年校长的李兰华有关。

从陇西师范学校毕业时,李兰华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她却执意不肯,坚持去了一所偏僻的农村校,又在1969年调入安家门小学。

报到第一天,现实就给了李兰华一个下马威:没有正规校舍,120多名学生挤在一座废弃寺庙的大殿里上课,7名教师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办公。

“党把我这颗‘螺丝钉’拧在哪儿,我就要在哪儿好好教书育人。”回忆起那段日子,李兰华对其中的艰辛一语带过。

来校3年后,刚满30岁的李兰华接过了校长的担子,一件大事开始在她心里酝酿:迁校,建新校舍。

她四处奔走争取,冷嘲热讽的声音却不期而至。领导也表达过疑虑:“兰华,你一个女同志能行吗?”

“我说,刘胡兰、赵一曼这些英雄不都是女的吗,我咋就不行?”说起当时的情形,李兰华原本就颇为洪亮的声音又提高了几分,“我是个倔脾气,认准的路,八匹马也休想拉回来。”

终于,迁校的事有了些眉目。1975年县里拨下一笔资金,但建新学校仍有很大缺口。未经犹豫,李兰华做出决定:带着师生自己动手盖房!

同样在那一年,李兰华入了党,她的信心更强了。

建校的辛劳自不待言,原本对盖房子一无所知的李兰华,带着师生边干边学,硬是逼着自己成了采购员、装卸工、木匠、瓦匠……

搬入新校舍后,安家门小学快速“起飞”:1980年起,教学成绩一直稳居文峰学区第一,1986年起连续多年保持全县第一。

这一切与李兰华的努力分不开。

安家门小学现任校长孙烨记得,刚来学校时,李兰华手把手教自己如何驾驭课堂、跟学生沟通,直到他能独立上课,“李校长有不少管理工作要做,还教毕业班数学课,但学校只要来了新老师她都亲自传帮带”。

良好的业务氛围使安家门小学成了培养教育工作者的沃土,从这里走出去的校长就有20多名,优秀教师更是数不胜数。

随着安家门小学办学成绩日渐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李兰华的事迹开始广为人知。她的办学经验被总结为以“爱校如家,爱师如亲,爱生如子”为内核的“兰华精神”加以推广。1990年,甘肃省教育系统专门发文,提出全省教育系统向李兰华和安家门小学学习。1992年,她又被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

外出开会和社会活动多了,李兰华却没想过给自己“减负”,课照教、学生作业照改,每当因公外出,回来后她都要给学生补课。

“她的经验看着简单,却很难学到手。”李兰华的老朋友、陇西县教育局原局长莫尊国感叹道。在他看来,李兰华最难能可贵的是“从没停下为教育奔走的脚步”。

素华播馨香

安家门小学的展览室里,有一面墙挂满了学校因德育工作突出而获得的荣誉,这背后蕴含着学校做德育工作的“法宝”,归结起来就三个字:学雷锋。

这一切,同样跟李兰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纪与李兰华相仿的雷锋,是她人生路上重要的精神坐标。

李兰华有一本视若珍宝的《雷锋日记》,这本纸张泛黄、几乎每页都用透明胶带包起来的书,她一直带在身边,不时拿出来翻阅。

任安家门小学校长时,她要求师生都得完成“学雷锋”这门必修课。

如今在文峰幼儿园,她仍会不时督促教师们学雷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传家宝,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做一名党员,就要把党的温暖送到师生心窝里。”熟悉李兰华的人都知道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身边很多人都感受过她送来的温暖,共事几十年的老同事安新福便是其中一个。

因患小儿麻痹自幼左足畸形的安新福,1983年进入安家门小学工作。从那时起,李兰华平日里就对他格外关心。

“李校长住在学校自己做饭,每次做了好吃的都不忘给我端去一碗。”安新福说。

经过多方联系,得知西安一家医院能针对安新福的病情进行有效治疗,李兰华和同事把安新福送去住院做手术。治疗费用,李兰华发动师生捐一半,自己又拿出平时的积蓄凑上另一半。

手术很成功,安新福走起路来比过去轻便多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了皮鞋。

“对我来说,李校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安新福仍感动不已,“她为我做的事很多母亲对孩子都做不到。”

几十年下来,李兰华记不清自己究竟帮过多少人,同事病了她帮着做饭熬药端过去,电视上看到哪儿受了灾、听说谁得了重病没钱治她都捐钱。

很难想象,不遗余力向他人播洒光和热的背后,她的人生却多灾多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曾多次遭遇车祸造成骨折,前几年又查出患癌症动了大手术……这位看起来总是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老人,背后竟默默承受着如此多的病痛和磨难。

那个每天一大早就出现在幼儿园大门口,背有些微驼、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身影,宛若一朵幽兰,默默绽放在陇原大地上。

“怎么看自己的一生?”采访最后记者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这一生虽然坎坷,但是有苦有乐,满足得很。我爱孩子,只要跟孩子们在一起就高兴,啥都不想。”

说出这句话时,李兰华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翘起。

《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05日第1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