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寒心! 老师揭穿学生偷换作业, 被学生打又被家长骂, 还被校长批评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每一个熊孩子的身后,往往都会有至少一个蛮横难缠、是非不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这类家长起到了非常坏的榜样。

这天,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小刘可以说是祸不单行,因为一份试卷的问题,不仅大清早被学生打了,还被家长骂了,找领导反映情况又被校长批评教育方法不对。小刘又气又委屈,一整天没吃饭,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哭了大半天,感到当老师太难了,决定辞职不干了。

事情还得从上周五说起。那天下课前,她发了一张试卷让学生们回家完成,周一回校就上交。

今早学生们一到校,她就把试卷收上来,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下一步好作针对性的安排。

在查看学生交上来的试卷时,看到一张试卷署名的地方被撕去了一个窟窿,写分数的地方却写着班里一个刺儿头陈强(化名)的名字。

这个签名跟试卷里的字体显然不是一个人所写,小刘仔细端详了一下字体,基本肯定写分数的地方的署名是陈强所写,而试卷是学习委员李晓燕做的。也就是说,李晓燕的试卷被陈强掉包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小刘喊来了陈强和李晓燕,问他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李晓燕第一眼看到这张试卷就肯定地说是她的,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完成的试卷被人撕了一个窟窿,还心疼地哇哇大哭起来。

陈强瞄了一眼试卷,也说这张卷子是他的,但声音明显底气不足。

这下小刘明白了,陈强肯定是周末又只顾着玩了,没写作业,等到回校要交卷了才病急乱投医,拿了李晓燕的卷子,撕去她的名字,换成了自己的名字。

小刘当场揭穿了陈强移花接木的小把戏,并指出了这张试卷不是他的诸多证据。正当她准备教育纠正陈强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时,感觉丢了面子的陈强抄起身旁的一张凳子就往小刘砸去。

幸好小孩子力气小,小刘及时用手架住了陈强的胳膊,才没让他砸下来。在学生们的帮助下,陈强手中的凳子被夺走。

气急败坏的陈强见没砸成,于是就用脚使劲踢老师,小刘条件反射闪开了,他的脚踢到了讲台桌子的脚上,把脚趾甲给踢开了。

血马上流了出来,陈强疼得抱着脚哇哇大哭起来。

小刘第一时间把陈强抱去学校医疗室包扎伤口,然后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学校接孩子。

他妈妈听到儿子受伤后脱口臭骂,骂得小刘只好默默地挂了电话。

通知完家长后,小刘又给校长打电话说明情况,校长一听学生受伤了,又批评她教育方式有问题,否则学生怎么敢打老师呢?

本来是想从校长这里得到支持的,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批评。这时小刘越想越委屈,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样簌簌地从双颊流下来。

这边校长的教训还没完,那边学生的父母已经来到学校了。

陈强的妈妈一见到小刘又是一顿臭骂:你这个孬熊老师怎么当的,你说我儿子踢你,你怎么没受伤,他怎么受伤了?我儿子要是不能走路,你以后天天背着他来上课吧!”

陈强的爸爸背起儿子,沉着脸对小刘说:“走!我们找校长去,到那里我再和你算账……”

到了校长办公室,校长为了平息家长怒气,让小刘给家长赔罪,等待她的又是陈强父母没完没了的“混合双骂”,而她还不能还口……

快到下午放学了,陈强父母实在骂得没力气了,才偃旗息鼓,带着孩子回去了。临走时还撂下一句话:跟你没完,我们要向教育局投诉你!

就这样,小刘度过了难熬的一天。她怎么也没想到,一次及时教育的尝试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暴力殴打,殴打未遂受伤了换来家长的谩骂,遭受犯错误学生暴力和他的家长的责骂也就算了,尽职尽责的教育行为被校长知道了还被批评,被逼着给家长道歉,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做这样的老师还有什么意思?小刘越想越失望,于是想到了辞职……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在一个班级里也有着形形色色的学生,既有听话老实的,也有叛逆野蛮的,无论是怎样的学生,背后都折射着他们的家教和生活环境。听话老实的学生固然容易管教,可极少数的“刺儿头”才是班级教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而要管理好这些“刺儿头”,就要求老师要有威严,要有适当的教育惩戒权。

老师管教好这些“刺儿头”,或许并不难,真正的压力来自他们背后的家长。如果老师在职责范围内管教自己的学生出了岔子,被比班级里的“刺儿头”更难缠的家长撵上了,此时学校方面不挺身而出,为自己的老师维护正义,那么老师的尊严何在,他们又怎么敢行使自己的教育惩戒权?

既然好好做教育权益得不到很好保护,那么老师也只好选择“佛系”,到点打卡上下班,到最后受损害的还是学校、还是孩子,这时候再来抱怨老师没有责任心也无济于事。

希望学校都能够对那些极个别的“刺儿头”学生和家长硬气起来,成为老师们最坚强的后盾,让他们能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其他合法合理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是真到这样的情况,恐怕就要跟学生家长撕破脸面了,这样的局面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同时,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反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言行,这样才能更理直气壮地行使自己的教师职责和权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