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80年代,内蒙老师花20元给学生买鞋,26年后学生回赠老师一套房

张秀荣

“38年前老师给学生20元买一双棉鞋,26年后学生用10万元为老师买一套房。”

这样的情节,或许被认为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可它就是发生在内蒙古武川县的一个真实故事。

今年74岁的张秀荣,教书育人几十年,与其他退休教师一样,普普通通,然而,这一套房却让她走红全网。

人们可能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评价说:某老师是自己人生路上的航行灯;某老师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某老师的恩情将铭记在心……

而像陈志德这样,给老师买一套房的学生却是十分罕见,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让这个学生如此这般。

为学生免费补课的数学老师

张秀荣,曾就读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第一小学,后来她又回到了母校任教。

武川县第一小学既有小学、也有初中,从1973年起,张秀荣就成为学校初中部的一名数学老师。

1978年9月,新学期开始,学校重新分课,张秀荣被安排教初二年级的数学,同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班里有50位学生,有一个叫陈志德的男生,很快引起了张秀荣的注意。

因为这个学生学习刻苦、成绩好,还有就是家里穷,因为他衣服上的补丁,比班里其他同学都多。

接手这个班时,是张秀荣工作的第5个年头。31岁的她激情澎湃,看着班里的一个个孩子,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她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学有所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现在,放学之后,相当数量的学生要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培训机构是漫天飞,不过,今年国家实行“双减”政策后,状况有所改观。

可在陈志德念初中那会儿,哪里有什么培训班呀。再说,即使有,也很少有家庭能支付得起这笔费用。

武川县第一小学是每天下午6:30放学,因为住在学校附近,张秀荣就将班里的学生们留下来,让学生们在教室里做作业,免费为他们提供辅导。

她补习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各种数学题型、对学过的重难点进行回顾。

张老师回忆说,当时她根本就没有想过,这是本职工作之外的额外辅导,是可以收补课费的。

转眼间,张秀荣当了一年的班主任,这一年,她是既操心又开心,终于到了暑假,可以稍作休息了。

挽救差点辍学的学生

暑期很快过去,又到了一年的秋季开学,张秀荣和学生们一起步入初三年级,班里唯独陈志德没有来上课。

“陈志德同学,去哪儿呢?”张秀荣问班里其他同学。同学们都摇摇头,没有人知道陈志德为什么没有来上学。

到了周末,张秀荣就骑上当年时髦的二八自行车,与班里的几位同学一起前往去陈志德家,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到校。

那是在距离武川县城5里地的尹家沟村,当张秀荣师生推门进入陈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幅家徒四壁的景象,在场的人瞬间了就明白了。

陈家有6个孩子,陈志德有1个哥哥和4个妹妹,父母的身体还不好,这样的一个农村家庭,其贫困程度可想而知。

简短的几句交流之后,原来陈家准备让陈志德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听完陈父的话,年轻的张秀荣老师忍不住哭了,她对陈父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随后一把将陈志德抱在了怀里。

经过张秀荣的劝说,陈家终于答应,让陈志德继续读书。

回到学校后,陈志德比之前学习更加努力

因为他知道,这次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如果不是张老师亲自到家里来做工作,他就会成为初中未毕业的打工一族,而此生与课堂无缘。

经过初三一年紧张而刻苦地学习,中考之后,陈志德如愿考上了武川县的一所重点 。

学生命运多舛、父母双亡

命运好像总在跟陈志德开玩笑,因家庭贫困,初中时代差点就辍学了, 时代,母亲又离开了。

但这一次,母亲的病故,并没有影响到陈志德的求学之路,哭过、痛过之后,他比以前更坚强、学习更艰苦了。

每到放寒暑假时,陈志德都会到张秀荣家住上几天,打扫院子、帮忙看看孩子、做做家务。

因为他一直都记得老师对自己的帮助,当年的他无力回报,只能用这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

时间回到1982年的夏天,高考成绩出来了,学习优异的陈志德不负众望,考了全县第二名。

一天中午,陈志德兴奋地一路小跑到张秀荣家,还没进门就大声喊:“张老师,我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了,以后我就有城市户口啦……”

看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师生两人都非常开心,回想当年,陈志德当时身上穿的衣服,张秀荣至今还记忆犹新。

一条劳动布裤子,早就洗得发白了,在裤子的下面还有大一块蓝色的补丁。

在张秀荣的记忆里,从她担任陈志德的班主任起,到这个学生上大学之前,身上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就是在这样的困苦环境,都不能阻挡陈志德去追求知识的脚步。

因为张老师告诉过他“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陈志德将这句话深深地刻在心里,也以实际行动去做。

他相信终究有一天,自己会凭借着知识而改变贫穷的面貌。

即使上了大学,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困苦依然伴随着陈志德。

大一那年,他的父亲也病故了,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好在,还有一位始终关怀他的老师——张秀荣。

老师给学生寄20元钱买棉鞋

去长春地质学院报到时,陈志德手里只有70元钱,他为完成学业而省吃俭用,性格要强的他也从来不肯向任何人寻求帮助。

长春的冬天,寒冷而漫长,白天零下三四十度、晚上零下四五十度,陈志德为了节省生活费,不舍得买棉鞋,就穿着一双单鞋过冬。

张秀荣从其他同学那里,得知了这一情况,她心疼地一夜都没睡着觉。

第二天邮局一开门,张老师就给陈志德寄去了20元钱,并叮嘱他,赶快去买双棉鞋,别把自己冻着了。

20元钱,对于如今的每一个人来说,根本不是事,谁都能拿得出来。

可是在38年前,知道它的价值吗!当时,张秀荣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7元,20元是她月收入的一半还多。

当然,不管张老师给陈志德寄多少钱,都不能用金钱本身的价值来衡量

这是一位像母亲般的初中班主任,在学生最需要温暖时,而及时伸出了双手,这份情义是无价的。

收到张老师寄来的20元钱,陈志德除了感动就是感激,他不舍得花掉,又将钱退还给了张老师,但却将这份情永久地记在了心底,等日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老师的家就是学生的家

陈志德大学毕业后,没有立即就业,而是考上了大庆石油研究院的研究生,直到2003年博士毕业才开始工作。

他的哥哥和妹妹,则在父亲过世后,先后都离开了武川县,而陈志德总是故土难忘。

每次回老家时,都是第一个给张秀荣打电话,然后问“咱家能住得下吗?”

“能,回家来住吧,家里有地方!”张秀荣每次都是这样回答的。

时间过得真快,2007年时,张秀荣转眼就60岁了。她以前教过的学生,自发组织、张罗着为老师过生日。

生日这天,陈志德因工作原因不能来陪张秀荣过生日了,他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祝老师生日快乐,还说过后会给老师补过生日。

一份迟到的生日礼物

电话里一句补过生日,在人们看来,无非是客套的礼节话语,断然恶是不会当真。

然而,陈志德的这句话,却是真话,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话,他说到做到了,真的就是给张秀荣补生日礼物,而且是一个相当大的礼物。

过了一段时间,陈志德回到了武川县,来给张秀荣送生日礼物,是什么呢?

他从包里拿出10万元现金,交给张秀荣,他说用这笔钱来给老师买房子。

张秀荣很惊讶,学生的这份心意,她能领、但钱不能收。

让她更意想不到的是,她的拒绝没有用,因为陈志德已经让在武川县工作的同学,帮忙看好了一套70平米的楼房。

对于学生给老师买房子这事,不仅是张秀荣,知道他们的人都很好奇,陈志德为什么想起给张老师买房子?

陈志德说,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他的今天,张老师的那份情,他一直都记着,但不知道怎么去还。

他在外地工作,是很难照顾到张老师夫妇,看见老俩口还依旧居住在老式平房里,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日常生活太不方便了。

他们的年龄一年年增大,给他们买套房自己心里会踏实很多。

从平房搬进了楼房,每每提到陈志德给自己买房,张秀荣都是激动地热泪盈眶,她说,自己的儿女也做不到这样呀!

老师给学生做媒

说起张秀荣对陈志德的帮助,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人生道路上的,连媳妇都是老师给做的媒。

陈志德大学毕业那一年,又像往常一样来到张秀荣的家,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业情况。

次日清晨起床后,张秀荣看见一张纸上,写满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字迹是陈志德的,女孩是她教过的学生。

张秀荣笑了,心里也明白了。于是,她带着陈志德去找女孩,在她的撮合和支持下,女孩后来成为了陈志德的第一任妻子。

不过,这任妻子后来不幸病故。现在,陈志德只要有空,也会经常带着第二任妻子来看望张老师。

张秀荣对陈志德,不仅有老师的教育之恩,更有妈妈对儿子的关心。

“我养您老”

上了年纪的人,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心脑血管病,陈志德得知张秀荣患了高血压,就赶紧买药寄回去,他买的降压药很贵,一次就买好多盒。

陈志德还说,“张老师,您按时吃药,快吃完时,告诉我,再给你寄”。

张秀荣则说,“不用寄了,这降压药在县里的药店就能买到”。

陈志德笑了,“您买的,和我寄的,不一样”。

是呀,老师自己买的,与学生孝敬的能一样吗,陈志德寄的降压药里包含浓浓的深情。

2016年,张秀荣的老伴儿去世,只剩下老师一人独自生活,陈志德有些不放心,就想接老师去长春,他对张秀荣说“我养您老”

张秀荣依然住在武川县,她不想去打搅陈志德的生活,学生的一句“我养您老”,让她听着比什么都知足了,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学生是如此的重情重义。

张秀荣与陈志德之间,不仅仅是一双棉鞋的情谊,张秀荣改变的是陈志德的一生。

老师在学生最困难、最需要帮助,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给了学生一盏明灯、指明了方向、给予了无私的关怀,让学生在困境中继续前行。

而陈志德将这份情铭记在心,待到自己有能力时,再回报。或许有人会说,回报老师的方式有很多种,给老师买套房子未免礼太重了。

估计陈志德并没有想过一套房子值多少钱,他考虑的是如何让张老师安度晚年,因为他早就把老师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家里做多少事都是值得的。

张秀荣也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老式缝纫机是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物件,至今还摆在家中的客厅里,缝纫机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铁盒子,上面写着“稻香村”。

这是多年以前,陈志德去北京出差时,买的稻香村月饼,然后寄给张秀荣。

月饼吃在嘴里、甜到心里,盒子却一直都舍不得扔掉,就放在缝纫机上,每次打扫卫生时,都会拿布将盒子擦得锃光瓦亮。

每当看到这个盒子,张秀荣就像看到了陈志德一样……

参考资料

[1]《内蒙古晨报》,2019年7月15日,《恩情难忘!呼和浩特一学生送了老师一套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