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高职毕业的洪家光, 从车工到“大国工匠”, 39岁突破技术封锁获奖

在枯燥中寻找激情,在平凡中创造卓越。

工作可以是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一份修行,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仅仅高职毕业的洪家光,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从车工到“大国工匠”,一切皆有可能。

39岁青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竟是高职毕业

2017年,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会场上鲜花不断,掌声络绎不绝,随着奖项一个个颁发下去,人人脸上写满振奋的神色。

来自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的首席技师洪家光也是一脸激动,他此次被提名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候选者。

想到自己多年来的辛苦钻研,洪家光心中充满欣慰,这次能得到国家奖励真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作为少有的青年获奖者,年仅39岁的洪家光,走到群星云集的台上领奖时,他的年轻格外引人瞩目。

那一年,洪家光是整个获奖大会上仅有的两名技术工人之一。台下的获奖人员,不是学者教授,就是科学专家,年纪都算比较大。

他们窃窃私语,打听这个戴着眼镜,身材瘦削的小伙子是哪位名师高徒。

得知洪家光仅是一名一线产业工人后,全都惊讶无比,随后纷纷感叹,后生可畏啊,人人如此工匠精神,何愁国家不兴?!

洪家光此刻却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全然不知台下各位名家对自己的赞赏,他的思绪早已穿越了时光,忆起往昔自己奋斗的峥嵘岁月......

一直以来,航空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技术是一些国家之间讳莫如深的技术秘密,不要说给其它国家机会了,完全就是严防死守的技术垄断。

其中就包括发动机叶片加工技术,我们在这一领域长期落后于其他航发强国。

此前国家生产的发动机叶片质量存在很大缺陷,每到遇到高温高压时会变得相当不稳定,这会导致发动机发生剧烈震动,从而不能使用。

面对缺少核心技术的窘境,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早已下定决心研制出自己的飞机发动机,不再仰人鼻息,其中就包括年轻热血的洪家光。

家境贫困、技校出身的洪家光,毕业之后怀揣着一颗工匠之心,通过自身不断地磨砺技艺,最终成长为航空公司的首席技能专家。

他有感于国家飞机发动机叶片技术的受制于人,自己又恰好是钻研这个领域的,无论如何他都想做出更好的发动机叶片。

于是他总结了前辈们的经验,带领科研团队足足磨了足足五年。

这五年里他有很多个彻夜未眠的钻研工作。

“我是个倔脾气,越是困难的事情,我越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为了勇登技术高峰,洪家光选择了每天工作14个小时。

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拾起经验继续前进,终于在反复推敲和实验中,洪家光最终成功研发出高精度超厚金刚石滚轮技术。

成功的那一刻,他和团队的成员们欣喜若狂地欢呼着。不仅为他们的科研成果,也为中国从此有自己成熟稳定的航发叶片而兴奋流泪。

他们的技术成果,让航发叶片的加工精度从0.08毫米足足提升到0.02毫米。这种新发动机叶片,不仅更加耐高温,而且使用寿命长,可以说一举打破了此前国际上的技术封锁。

洪家光和他的团队也由此获得了国家的奖励,他也成为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个“寒门学子”,洪家光是真正的逆袭典范。那么这些年,他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如今的成就?

农村出身,却志存高远

1979年,洪家光出生于沈阳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他上面还有4个姐姐。即便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还是一个老幼,洪家光从小也没有受到什么优待。

在农村,就是年幼的洪家光也是难得的劳动力。父亲常年辛苦劳作落下一身病,母亲除了日常农活,偶尔也会去捡垃圾废品补贴家用,四个姐姐也是任劳任怨。

洪家光从小把父母家人的辛苦看见眼里,因此他也懂事地学会帮家里干农活,喂家畜、剥玉米、田间除草,可以说他是个地道的农家少年。

洪家光的童年闲暇时光,基本是在劳作中度过,偶尔还要跟随母亲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寻宝”,这些非但没有压垮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愈发坚定要出人头地的念头。

他心中明白,读书是他唯一可以抓住,实现命运翻身的机会。寒门学子不丢人,不肯努力上进才是最大的堕落。

直到初中毕业,洪家光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

可惜考虑到现实情况,为了早日帮助家里摆脱那种饭都吃不饱的贫苦,他决定尽早掌握一技之长养家糊口,于是选择了一所职业技校就读。

他特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近的技校,为的就是省下住宿费和一部分餐费。哪怕如此他每日往返学校之间也要四五个小时。

在别人眼里漫长无聊的乘车时间,却被洪家光倍加珍惜地利用起来。

公共汽车成为了移动图书馆,漫长车程里喧闹的汽笛声和嘈杂的人声不绝于耳,洪家光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为所动。

他专心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每一趟车途都是一场知识的洗礼。用了三年时间,他在车上啃完了四本高难度的专业技术书籍。

他可不仅在啃理论知识,在学校的实践课上,他也是最积极,磨得最长的那一个。每次不懂的地方一定会向老师和教授请教,直到摸清其中的关键所在。

这段时光里洪家光非但不觉得无聊难熬,反而异常充实,心中掌握一技之长的目标,正随着自身的踏实脚步一步步变得清晰,而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1999年,笃学敏行的洪家光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

刚得知分配地的洪家光兴奋地满脸红光,这个年仅20大男孩心里也有着一个航天梦。

他十分期待,挣钱养家的同时还能天天跟兴趣爱好陪伴,真是再好不过的工作。

可惜理想是丰满,现实却是骨感的。

来到工厂后,入眼所见的是又小又破的产房,里面望眼过去全是嘶哑怒吼、破旧不堪的机器。

没有想象中大型高端的仪器,也没有高科技现代文明工业气息,洪家光心中高大上的幻想场景瞬间破灭。

接下来便是日复一日的机械加工,每天都是生产一模一样的零件产品,偏偏活计不轻松,累吓人。

一个月下来,洪家光拿到了厂里刚刚发下来的一百多块工资,或者这在千禧年时对于一个初入社会的人来说也不算低。

可他想起自己连日来,每天匆匆扒完饭就赶去加工的苦累,还是不由地陷入了迷茫。

他仅仅只是高职毕业,想要靠文凭出人头地没那个条件。工作上的重复加工又让他感到迷惑,难道自己真的仅仅只能做到这些了吗?勉强做到养家糊口的地步?

这时,工地里的一个老师傅成为了洪家光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正是他及时点醒了洪家光。

作为一个工作了几十年的过来人,老师傅张凤义瞧出了洪家光的心思。

张凤义把洪家光叫到身边,跟他说,“你看着我,然后自己做一遍”。接着就开始熟练地加工起来,很快完成了一个漂亮的零部件。

洪家光不明所以,心想自己好歹是专业第一名毕业的学生,又工作练习了这么多次,加工这个还不是手到擒来。

没想到真实操作起来,他立马发现其中的不简单,一阵手忙脚乱过后,最后磨出了一个并不怎么合格的产品。

洪家光脸都红了,这时候张凤义又对他说,你看看我们两个身上的衣服。

这时洪家光才惊诧地发现,老师傅的衣服上居然一个污点都没有,之前他还在惊讶为什么对方干活居然穿着白汗衫。

了解车工的人都知道车床加工时时常铁屑横飞,稍微溅到身上便是一个小点儿。干干净净的“白汗衫”不仅代表着技艺高超,也意味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责任心。

张凤义见洪家光若有所思,又趁热打铁道,他心中有大志向没有错,可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想要达到一定的技艺高度,必须要从基础开始坚固夯实。

想明白过来的洪家光,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和怀疑,也没有了一步登天的异想天开。而是开始摆正心态,虚心向厂房里的老前辈们请求。

那次过后他也学习张凤义,每天加工后把车床认认真真擦拭三遍,及时清理掉里面的碎屑,衣服也时刻保持着干净整洁。

洪家光又找回了年少那份初心。所谓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做了机器加工师,他就要努力朝着顶尖目标前进。

从车工到“大国工匠”的逆袭

想要磨砺好技艺,掌握更精深的技术,除了需要自己不断主动学习,一个优秀的领路人能让你事半功倍。

洪家光打听到,公司里居然存在一个大神,是大名鼎鼎的“大国工匠”级人物。他就是孟宪新,曾经还获得过全国劳模。

孟宪新有一手绝活:“高速切削内螺纹”技术,在机器每分钟1200转的超高运转下,他无须反转退刀。

洪家光自己加工这个零件,机器开到300转已是极限,因此他对孟师傅的技术“眼馋不已”,下定决心要拜孟宪新为师。

每天上班时洪家光就加快效率完成工作,一下班就跑到隔壁孟师傅的车间,“死磨硬泡”地要给人家打下手。

面对洪家光一副自然熟、不教他本事不死心的模样,孟宪新无奈笑了。事实上,这个肯吃苦耐劳、且脑袋十分聪明灵活的年轻人也让他很欣赏。

整个厂子里肯如此乐于钻研技术的“有心人”可不多,孟宪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研究多年的本领倾囊相授洪家光。

正如许多领域里的工艺薪火相传、代代传承,孟宪新选择将手中的技术和信念传递给洪家光。

他犹如一块海绵一般,竭尽全力地“榨干”师傅的一切本领,同时还传承到师傅的信念:小零件起到了大作用,航空飞机能不能成,要落实到每一个基础零件的加工上面。

这番话也如一盏明灯般点亮了洪家光的心,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从来都是跟飞机制造事业息息相关,航天梦未曾远离。

那段拼命学习的时光里,他每年待在车间里的时间几乎是别人的两倍。

有一次,由于过度劳累体力不支,他在搬运工件时砸伤了右手,当时为了不耽误进度,硬是忍着疼痛干活到下班。

直到晚上时他开始疼得浑身直冒冷汗,去医院一查才发现是严重粉碎性骨折。

医生和单位领导都劝他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可是他不顾劝阻,仅仅3天后又回到岗位上。

打磨技艺讲究勤学苦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洪家光不想就此懈怠下去。

左手缠绷带,右手操纵机床,洪家光如此干了两个月,博得了“拼命三郎”的称号。

但在洪家光看来,要想比别人得到更多,就要付出更多。慢慢悠悠地过日子,还想要比别人技高一筹,这才是在做不公平的梦。

当他的双手渐渐磨出老茧,他已经将车刀磨削技术练到炉火纯青。他还总结出“看、问、练、悟”四字诀,撰写出10万余字的心得体会。

白天在工作中实践,晚上回家看专业书籍琢磨技术原理。洪家光实践和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正是有了他这扎实的理论基础,当他需要打造出磨损低,精度高的磨刀时,他可以根据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创造出全新的“左右阶梯进刀法”,填补了此前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厂里有一个技校出身,长得高高瘦瘦的工人,有着一手让人叹为观止的加工技艺。

而不久后,洪家光迎来了他真正声名鹊起的“一战”。

2002年,公司来了一个紧急任务:要对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精细加工。它的要求精度极高,尺寸公差必须在0.003毫米以内,差不多只有头发丝20分之一那么细。

整个公司只有一个姓刘的师傅,掌握了这项技术,但他恰巧生病住院了。

然而时间不等人,洪家光见状便自告奋勇,承担了这项任务。

事先预料到这份任务不会太轻松,可洪家光没想到居然会难到这个程度。

他经过十几个小时的产品加工,居然没有一个产品达到合格!

那一晚,洪家光怎么也睡不着。他失眠了,既惊叹于刘师傅的精湛技艺,也为自己此前取得一些成绩后沾沾自喜的心态而愧疚。

难得的是他不服输的那股劲头又钻了出来,他坚信自己能够完成这项任务。

接下来的十天里,他几乎就待在车间里钻研着技术。饿了就啃两口僵硬的大饼,累了就地躺着休息,靠着这份执着和此前打下的坚实基础,最终成功攻破了这项技术。

完成成品的那一刻,洪家光内心长舒了一口气,所有人都对他产生了敬佩。

然而刘师傅得知后却好一阵震撼,嘴里喃喃道,“那可是好几年才能掌握的技术啊...”。

也正是这一次接触到了发动机叶片磨削工具,洪家光有感这是他能做到突破的一个领域。

打破国际航空飞机发动机叶片技术封锁,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了他心中进一步的目标理想。

此后他又先后攻克了这个领域内多个国家级的加工课题。

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带着团队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共克服了300多个技术难题。累积为公司创造产值9200多万。

之后他总结撰写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大面积地提高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质量、加工合格率,赢得多位领域内的院士、专家的一致高度评价。

十年磨一剑,专心为国家战机打磨发动机叶片的洪家光,在39岁那年得到了国家的奖励肯定,也从车工华丽蜕变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匠人”。

不仅如此,全国最美青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等国家级奖项,随着洪家光在业界名气的逐步增大,他的荣誉也越来越多。

回首看过去,有人曾问过洪家光那么拼命苦不苦?

他说,“苦是外人看到的,其实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感到的只有充实丰厚的快乐,虽然我不是那些杰出的科学家,但我愿意做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一块石头,为祖国铭鼎厚土辽疆!”。

曾经在他攻克金刚石滚轮切面难题后,就有外企邀请他去国外就职。

据悉,按外企开出的工资,洪家光一天的工资就可以买一辆汽车了,然而他毫无犹豫地拒绝了。

对他来说,如今早已不需要为金钱去奋斗发愁,内心的理想才是他真正的追求。

洪家光所在的单位附近正好是战机试飞场。每当他累了的时候,抬头正好看见雄鹰战机呼啸而过,他的内心就感到无比自豪,这才是对他的最好回报。

岁月是一个轮回,正如当年孟宪新教授他技艺一样,如今轮到洪家光将自己的技艺薪火传承下去。

他成立起省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悉心教导着团队们的成员,希望有一天能培养出更多为国争光的技术工人。

英雄不问出处,爱国哪分出身。洪家光多年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向世人证明了什么是匠人之心。

“不要看低每一个职业,任何职业只要用心去做,做到极致,都能让你找到心中的钻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