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公办中小学教师为何不能“市场化”? 原因有3点, 就别折腾了

“双减”之下,国内基础教育渐入正轨。不过,关于公办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变革的建议仍频繁见诸网络。听得比较多的一种声音就是:取消公办中小学教师编制,让公办中小学教师“市场化”,通过竞争,激发教师和学校的活力。

众所周知,公办中小学是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体制内在编人员,他们的经济待遇受国家财政保障。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天然地以为体制内人员工作很清闲,“活不多、工作积极性不高、收入不低”。这种评价对体制内人员很不公平,对公办中小学教师更是如此。那些常年在一线的教师们,除了上课、备课、批阅作业试卷,还要花时间找学生谈心、撰写论文、参加各种比赛、参与课题研究和各类培训会等等;他们不是清闲,而是非常忙。

当然,我们也应承认,体制的温床,确实让一部分人丧失了进取精神。但,让公办中小学教师“市场化”真的能解决问题吗?理性的人都知道,这绝对行不通,原因有3点,就别瞎折腾了。

第一,优质教育资源将越来越不均衡

市场化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和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经济学上的通俗解释就是,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的一种市场状态。

公办中小学教师“市场化”,意味着他们的价值将由市场决定。教学水平高、专业实力强的教师,会被人们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购买力的强弱将成为个体能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就“买”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于是,购买力强的富人家,他们的孩子会享受最好的教育,因为他们出得起最高的价钱;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享受一般水平的教育;而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孩子,可能连一般水平的教育都享受不到。

与此同时,发达地区的“贵族学校”,师资会越来越好;小城市的中小学或乡村中小学,师资会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均衡,社会分化越来越严重。

第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大大减弱

市场化能激发活力,却终究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价格机能达到供需平衡。简单地说,就是出价高者胜出。这会直接带来一个后果:优秀教师往“出价高”的地方流动;而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地区或学校,则会因为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出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中小学学生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弱,倘若教师队伍不稳定,他们就不得不经常性地强迫自己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由于跟不上变化,学习上会变得非常吃力,也不容易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可能有人会说,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政策,防止优秀教师流出。这就是典型的“既要牛耕地,又不让牛吃草”,讲好的“取消教师编制,让教师市场化”,又不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管理,是不是很可笑?

第三,教育的功利性会变得更为明显

一旦公办中小学教师市场化,一旦教师的价值有明确的价格作为参考,教育的功利性就会变得更为明显。如果公办中小学教师不再拥有体制内人员的身份,他们跟企业员工一样赚钱养家,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价格化”,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追逐更多的收益,至于什么教育情怀,会被扔到一边。

大家试着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们努力地工作,不是因为真心热爱教育,而是为了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然后被标以更高的价格,再找到一个更好的学校把自己“出售”。教学经验充足、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跳槽到其他学校之后,又进来一群新的年轻教师,他们依然为获得高收益而奋斗。这样的校园环境,这样功利的教育,有多少人能接受?

可以这么认为,公办中小学教师“市场化”,不仅不能解决现存的问题,反而会产生很多新问题。

我们已经打造了一个庞大、稳定、规范的公办中小学教师管理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虽然它并非完美,但至少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如果我们贸然打破整个规则,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会击毁基础教育的根基。

话说回来,在我国,公办中小学具有公益性属性,单从这点看,公办中小学教师就不能“市场化”。倘若强制推行公办中小学教师“市场化”,打碎的不仅仅是公办教师的“铁饭碗”,也会让更多的普通人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以及产生许多大家始料未及的新问题,我们何必这么折腾呢?

今日话题:你支持公办中小学教师“市场化”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