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会自暴自弃。
这是印度电影《起跑线》的台词。印度的电影大多以浮夸的演技,莫名奇妙的舞蹈让人不知所云,但这部电影称得上印度电影的上乘佳作。
电影在展现出“人满为患”的印度社会,印度家长陷入“拼孩子”的竞争漩涡。
《起跑线》上映后,让不少家长产生共鸣,因为它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教育的问题,很多家长从《起跑线》的剧情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从一定程度上说,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当地社会完成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进化,那么家长都不可避免地重视儿女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之下做父母的最大心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实际上,《起跑线》所表达的教育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
博士生爸爸的“崩溃”
近日,一则“南京博士生爸爸强迫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儿女学习高等数学”的话题成为网络热议。
一位来自南京的博士生爸爸,与妻子婚后生育一儿一女。长子七岁读一年级,长女五岁读幼儿园。
博士生爸爸出于对儿女学业的关爱,经常让儿女研读晦涩难懂的古文和高深莫测的高等数学,甚至让儿女学习到深夜。
有时候,小娃娃读不懂、学不会,博士生爸爸便会情绪失控,对小娃娃谩骂殴打。
妻子实在看不下去,苦劝无果后,选择司法援助。当地法院为此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这场因教育方式引发的家庭矛盾才得以化解。
据媒体报道及当事妈妈反映,在申请援助前,她与博士生丈夫的矛盾经过多方调解,民警、妇联及学校都曾介入过,然而博士生丈夫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以管教儿女是家务事为由,拒绝了所有人。妻子是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期待的背后是对“阶层滑落”的担忧
读完这则资讯,笔者感慨万千。
这场看似因教育问题导致的家庭矛盾,实际上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学历越高的爸妈,往往对儿女的学业成绩拥有更高的期待。
这类爸妈会有一种错误的认知,既然夫妻都如此优秀,儿女必然也要遗传夫妻优秀的基因,比如智商、情商等等。
现实是智商高的爸妈生出的儿女,不必然也是高智商。
假如智商高的人所生的下一代,也必定是高智商的话,那么人类在漫长的文明中,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也必然早已被淘汰了,只剩下“优等”人类在玩儿。
很明显,这不符合自然规律。但是在生活中,因为自身“榜样”的力量,爸妈总是对儿女投入大量的期待。
一旦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发现儿女的成长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值,甚至不如普通家庭的小朋友时。
顷刻间,他们就陷入崩溃的情绪。
再往深处思考,为什么高学历的家长总是更加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成长上。
说到底,这是人性的“得失”所致,害怕儿女将来不如同龄的小朋友。
再进一步说,这是担心儿女将来没有“出息”,出现“阶层”滑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穷人与富人是一样的。
所有的爸妈都期望儿女的成绩好,无外乎是想儿女将来的成就能够超越自己。与其说超越自己,不如说超越自己所在的阶层。
虽然爸妈的焦虑并非没有任何道理,可以说成是一种逆向的关爱,但脱离自然成长天性的关爱,它就是“拔苗助长”问题。
在笔者看来,与其把全部的期望投放到儿女身上,不如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起跑线”。
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起跑线”的存在,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客观存在。除了基因遗传的因素,爸妈的财力、智力、能力都是孩子的起跑线。
爸妈的成就高,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相比于默默无闻的爸妈,孩子必然能够更加轻松地获得一些成就,比如拥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不错的职场训练等等。
甚至说,成绩等同的两个孩子,同时竞聘一家私企,能力大的爸妈通过外围给老板打个招呼的话,他们的孩子入围的概率显然会增加不少,除非是地主家的傻儿子。
深度思考
在谈教育的问题时,笔者并不认同很多大V的观点,很多人大多是泛泛而谈,有意或无意避开“起跑线”存在的客观事实。
无论是养尊处优,还是生于草莽。如果世上真有“命”的说法,那么唯一称得上命运的,或许就是原生家庭,这是所有人都摆脱不了的生命底色,也是每个人各自的起点。
既然摆脱不了起点的高低,是不是意味着穷人固穷,富人固富吗?
这也未必!关键要看后天的教育。
家庭,永远是孩子唯一且最好的学校。家长对儿女的教育观念,十有八九会决定儿女的未来。
类似南京博士爸爸的粗放式育儿观念,不但不会得到预期的育儿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孩子的成长。
笔者是省重点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毕业后,以数学135分的成绩考进一所普通本科。在大学读书期间,读高数都感觉跟吃力,何况七岁的“小奶娃”攻读高数到深夜。
这无异于让小鸟潜进水里学鱼儿游泳,一样匪夷所思。
或许笔者说得不对,但我依然坚持一个观点:
平常心对待孩子,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从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上学校,孩子稍微有一点“与众不同”,爸妈都会觉得孩子真聪明。
实际上,我们只是被“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邻居的”观念,一叶蔽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