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二本学生就业的尴尬局面: 双面夹击就业困难, 家长感叹书白读了

一年一度毕业季,几家欢喜几家愁。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2021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正式突破900万大关。

这批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学子,在四年的象牙塔时光里,幻想过无数美好的社会生活,正准备以昂首挺胸的姿态接受新的挑战。

但摆在他们眼前的却并不是那些美好场景,相反,对于许多学子来说,找到心仪的第一份工作都成为了困难之事。

无数二本学生拿着崭新的学位证,但却无法叩开心仪公司的大门,摆在他们眼前的道路充满迷雾与荆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十几年的学习,却好像并没有改变这些普通学子的人生。

在众多家长无奈的叹息中,甚至有不少家长说出“书都白读了”这样的感慨之言。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二本学子就业难的问题?对于二本学生来说,应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呢?

被遗忘的大多数

根据教育部披露的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 入学率已经超过50%,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早已经不是所谓的人中龙凤。

社会中议论纷纷的声音,往往将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拿来讨论,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将这个庞大的群体细分。

除去极少数优秀高校毕业生外,其实大部分的学子都在高考后,进入了二本、三本院校,他们才是能代表大学生群体的大多数。

但社会似乎并没有将这些学生看作重点对象,无论是教育还是就业,他们都无奈地陷入“沉默”的境地。

2021年毕业的900万大学生,看似他们在同样的起点出发,但其实学校地位的不同,早已将学生划分为了“三六九等”。

一本、二本、三本、985、211、双一流,这一个个前缀将学校定位在了不同的层级,与此同时,学生也被社会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翻开企业的招生简章,优秀的企业往往在招聘中赫然罗列一项“优先985、211毕业生”,名为优先选择,实则是潜在门槛。

当二本学子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投递之后,往往得不到任何回复,石沉大海的结果不只是一个人的经历。

不仅如此,那些知名企业的人力部门甚至不会前往二本学校招生,招阶段就阻断了二本学生进入的机会。

每年秋招、春招之际,985、211学校中的学生在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但二本学校的学子却只能被动接受社会的挑选。

诚然,优秀的企业在优秀的校园中选择员工,这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错误。

许多企业也会天然地认为,优秀学校毕业的学生理应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的能力要优于二本学生。

但二本院校毕业学生的能力,真的就与优秀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么?一次高考的分数,真的就能够断定学生此后的人生么?

讨论这个话题,就必须要从高考这场关乎学生未来的考试提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 入学考试,它真的公平且合理么?

首先,我们要肯定高考的确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培养方式,对比西方国家所谓的素质教育,它拥有更为严格、统一的分数标准。

贫苦学子能够凭借自身努力考到高等学府,不用面对任何学费、赞助费等等西方国家高校中常见的经济门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分数指标,让许多学子不得不跟随高考的指挥棒,成为死板的“做题家”。

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统一的分数指标下,必然会让一些综合素质优秀,但成绩一般的学子失去教育机会。

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场残酷的考试中被忽视,进而在四年后的就业中,再度被企业忽视。

除此之外,现行高考制度本身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地域间的分数差别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问题。

众所周知,北京、天津等教育资源发达的省份,其当地考生拥有更多的院校选择机会。

因此,教育资源发达省份的考生,没有外地考生那么大的竞争压力,985、211学校的录取率也远高于其他省份。

而山东、安徽、河南等高考大省中的学子,则需要经过无比残酷的“内卷”才能堪堪考入二本。

所以,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高考难度之下,进入优秀学府的学生未必就更加优秀,而二本的学生也未必就能力不足。

在汹涌的二本学生就业大潮中,企业只看到了他们头顶的学校名称,却忽视了他们身上真正的特质。

同样是寒窗苦读的学子,二本学校的孩子同样应当拥有选择的机会,也不应该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应当让二本学子享受和优秀高校毕业生一样的择业平台,而不是在第一步就将他们拒之门外。

自身能力不足

不公平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常态,正是因为存在问题,才需要我们不断改变与努力。

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客观因素,让二本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但除了外界的问题,二本学生自身同样有着许多不足之处。

在追逐效益的企业眼中,学生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力资源,尽管985、211毕业学生的工资待遇要求更高,但他们依然愿意选择这些毕业生。

这就说明除去个别优秀学生外,二本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的确与优秀高校毕业生存在差距。

二本学子在呼吁社会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应当从自身反思,四年的大学生活是否学到了真正的本领。

根据许多二本学生的反馈来看,自己在就业当中的竞争力非常薄弱,有时甚至不如三本和专科的毕业生。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二本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课程,往往与优秀高校学生没有巨大差别。

但专科的毕业生往往在入学阶段,就开始参加更多社会实践和基层技术工作。

当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好的企业选择了优秀高校学生,规模较小的工贸企业则选择了价格更低、实操经验更丰富的专科学生。

剩下的二本学子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优秀的学历光环附身,只能被动接受中游企业的挑选。

那些三本民办高校毕业的学生,之所以在就业中没有二本学生这样普遍存在的压力,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

民办高校学费较高,校内学生的家庭条件也相对更好,虽然成绩不佳,但在家庭帮助下往往也能很快解决就业问题。

毕业季在二本学子的眼中,不仅仅是美好的校园生活的结束,更意味着就业焦虑的到来。

这些最普通的大多数人,在人头攒动的校园招聘会上,只能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投放自己的简历。

但当招聘单位接收到这些简历后,简历中的内容却显得乏善可陈。

并不出众的毕业院校、单薄的实践经历、排名一般的成绩单,是这些迷茫的学生最真实的缩影。

当现实像一盆冷水浇到学子头上时,他们才第一次意识到,四年的大学时光,已经在蹉跎中飞速而过。

比起曾经点灯熬油、家长老师催促学习的 时代,他们在大学中的努力程度明显存在不足。

当自由支配时间、自由决定未来的权利落在二本学子手中时,游戏、玩乐吞噬了他们的大学时光。

最终,导致了无数二本学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只能茫然无措地选择自己不满意的工作,同时心怀不甘的满腹牢骚。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没有优渥的家庭,没有把握住高考的机遇,那么大学应当是“弯道超车”的四年。

焦虑中的二本学子,与其抱怨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不如想方设法提高自己。

毕竟,未来是自己的,抱怨改变不了现状,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不想在就业时充满焦虑,就应当在大学里拿出更多的努力。

那些已经走在人生岔路口的学子,也无须沉浸在懊恼之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定还有其他的道路,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找准自身定位

“打工人”一词在今年爆红网络,这背后既有人们对工作的调侃,更有大多数人对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感慨。

二本院校学子难就业,其实也有许多企业难招新。这些创业公司、小规模企业没有吸引优秀毕业生的资本,也难以获得二本学子的青睐。

许多二本应届毕业生宁可选择“啃老”,也不愿意选择先找一份工作,通过工作中展现出的优异表现,赢得未来的职业发展。

究其原因,既有人性深处对光鲜亮丽生活的向往,也有当前社会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作祟。

打开任何一款社交娱乐软件,其推广内容中总少不了豪车、豪宅的奢华享受,年轻貌美的多金人士。

先不说这些内容是否真实,感官上的冲击已经让不少学生,对未来产生疑惑。

同样是年纪相仿的学生,为什么我们之间存在这样大的差距?在这种心理影响之下,挫败感像梦魇般挥之不去。

于是,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将瞬间改变生活的期望付诸于此,只愿意去更加光鲜亮丽的企业,而不愿意面对生活的事实。

虽然古语有言:“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但如果一味等待机会来临,那只会浪费自己难得的青春年华。

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只会在梦中出现,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学子,拥有远大理想是一件好事,但如何付诸行动才是关键。

没有出众的学历和家庭,也没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那么尽快在工作中积累自己,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诗与远方的呼喊固然美好,但眼前生活中的“苟且”,才是一名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学子,应当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本毕业生应该在理想与现实的沟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要成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迷茫赶路人。

既不愿意从事一线的平凡工作,又不具备精英人士的能力水平,眼高手低的蹉跎中,成为了自己所厌恶的“啃老族”。

在择业的十字路口,找准自己的定位才是关键举措,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评估自己真实的能力,选择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

如果对于未来没有明确规划,那就从兴趣爱好入手,寻找一份可能拓宽就业选择的工作,为日后职业发展做充足准备。

如果已经有了就职行业目标,只是无法达到顶部企业的招聘要求,那就从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入手,积累自己在此行业的能力。

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轻松的,可能对比那些优秀高校的学生,二本学子无法第一时间拥有资源丰富的平台。

但只要耐得住寂寞,从最根本的地方提升自我,那么当几年工作的大浪淘沙之后,一定能让拥有真本领的学生脱颖而出。

前路依旧开阔

人心中的执念始终是难以逾越的大山,道理谁都明白,但却难以说服心中的不甘。

近几年来,“考研热”、“公考热”持续升温,其中映射的正是二本学子难就业的潜在问题。

许多学生在日益“内卷”的社会竞争中,找不到自身能力发挥的舞台,选择提高学历来增加自身竞争力。

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必须要先弄清楚考研的根本目的。

如果单纯抱着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参与到了“考研大军”的行列,那么结果很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

先不说考研本身存在不小的难度,即便是考取了研究生学位,同样要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随着近些年来的研究生扩招,我国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加,单从学历上来看,已经没有前些年的就业优势。

除此之外,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在招生中,依然会额外关注本科第一学历,以此作为人才招聘的隐性门槛。

因此,二本学子应当摆正自己的心态,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入考研的行列,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内在优势。

除去研究生考试之外,不少学子也选择了参加公务员考试。这同样是一项不错的就业选择。

在我们国家公务员之所以被称为“铁饭碗”,正是由于其拥有着企业所不具备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成为公务员也会在客观上拥有更多的荣誉感、使命感,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

但不同于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择了公务员考试,则等同于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考试方式。

首先,从考试科目上来说,公务员考试虽然不涉及专业性极强的科目,但却要求考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从录取情况来看,每个省市每年的招收人数都不相同,许多岗位的竞争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难度。

如果一位二本学子有幸通过了此次考试,也必须要明白一点,我国公务员是人民公仆,要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责任。

根据我国公务员规定,任何公职人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更不允许以权谋私。

换句话来说,进入了公务员的行列,就要做好与发财、暴富无缘的心理准备,全心全意投入到国家与人民的事业当中。

近些年全球经济都呈现下滑趋势,我国企业受“新冠疫情”影响也缩减了招生名额。

这种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许多学子选择了不一样的就业方式,那就是自主创业。

比起考研、考公和就业,自主创业显然是自由度更高、选择范围更广,同时风险也更高的就业方式。

应届毕业生虽然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但却拥有前辈所不具有的充沛精力、丰富创造力以及对年轻人独有的共情和认知。

不少二本毕业的年轻一代,已经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取得了不错成绩,并不落后于那些优秀高校毕业的学子。

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不少毕业学生创业遭遇了挫折和失败,不仅没有赚到财富,相反,还让家庭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是否参加创业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决定,如果没有完善的创业计划和极强的个人能力,那么创业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结语:

就业难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刚刚出现,每一届学子毕业之际,社会上就会产生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声音。

在当前经济并不景气的时代,二本学生是“夹缝中求职”的大多数,社会应当给予应有的帮助和关怀。

对于学子们来说,虽然没有那些光鲜亮丽的学院光环,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光明的未来。

无论是考研、考公、就业还是创业,归根到底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才能达到心中想要的远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