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复旦教授钱文忠: 有一种教育理念, 正在慢慢摧毁中国的青年一代

导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生活就业措施在不断地完善,对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青年一代,成为了新时代发展接班人的主力军,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任务,寄托了希望和担当。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各行各业在饱和的状态下尝试自我突破,和以前百废待兴不同。

如今行业竞争的激烈性使得我们面临着更有挑战和更有风险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了给人们提供便利的信息,根据数据让自己清楚自身所处环境的定位,从而不断地去提升自我。

其中,教育就是最直接的路径,使得人们在众多信息中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冲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里,教育者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题海战术,一心埋进书堆里,忽视了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培养,给孩子们传授的理念就是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能拥有美好的将来就要好好读书。

而这一理念,在长期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了质疑甚至是发出了想要换另一种理念去教育新一代的孩子们才是正确的方式。因此,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理念。

什么是“快乐教育”?

这一个教育的方式可以从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跟他的学生强调的学习积极性说起,他认为要鼓励孩子们在学习中有积极性,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服从于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快乐教育最初是柏拉图提出来的,他说学习衡量一个快乐和痛苦的过程,在学习的快乐和痛苦中去得到真正的训练,这是教育的一个原理。

近代西方教育学家斯宾塞根据教育的“自由定律“说出了他的观点,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能够快乐地学习,而不是违背自然,要顺从内心才能有所发展。

当然,我国的教育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认为“快乐教育”并不是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养成贪玩的习性,不能理解为放养。

因此,在这样的生存环境考验中,下一代的教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正所谓“快乐教育”是我们想象中的快乐吗?虽然很多的国家和教育者都很认同这一观点,也推出了让孩子们快乐学习的模式,比如“少布置作业或是直接没有作业”、不上晚修“、”没有期末考“等,但这些措施的实施,真的有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去享受快乐了吗?

我不太能感受得到

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这些空出来的时间,变成了他们更多的课外辅导班,学习的内容换成了另外一种模式而已,更加的去重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

这就又有了一个新的选择难题,到底在教育方式上是选择“应试教育”还是“兴趣教育”?

这一个问题的回答归咎于一个家庭自身的看法。学校是会偏向于对孩子知识上的授予,学校只是一个辅助的功能,家庭才是孩子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分。如何在教育和兴趣上去寻找平衡,都还是要靠家长去调和做出相应的规划。

举一个例子,如果孩子的出生还是属于高级知识分子,那么可能这一类的父母更多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鼓励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在父母的引导之下,孩子也能够形成自己的规则理念,把“应试教育”作为学习目标之一,但并非全部,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开拓更多的兴趣爱好,释放自己的天性,从中获取快乐。

而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可能“应试教育”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被看成非常重要的比重,从而“快乐教育”在他们孩子这里就有所缺失。

结语:

综上总的来说,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快乐教育,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在教育理念里面都要去平衡。

当然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在教育的这条路上越走越没有自我的认知。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教育途径上有最符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但要达到这一个目标,离不开父母还有学校的相互配合,想要让孩子在应试教育和快乐教育中自由的切换,这都想要去付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