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中小学这一“学习项目”遭取消, 到底是否有必要? 家长众说纷纭

“双减”这个词对于家长和学生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教育部为了切实让学生们“减负”,减轻校内校外的过量学习压力,减轻低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从取消培训机构到“睡眠令”,为了“减负”教育部做了很多努力,学生们身体的压力是暂时减轻了,可只要中考\高考还在后头,家长们的心就不能全放下。

因此,担忧的家长们还是会用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变长,或者动用各种关系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指导,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

成绩是如何催生“内卷”的?

成绩是什么?是测验的结果。测验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

学生学习的好坏,全由一张成绩单评定。而测验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分数也有高低。所以无论老师分或不分,学生们都已经被成绩单标上了“好学生”、“中不溜”和“差生”之分。

有了分数高低,就有了优劣;有了优劣,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对比;有了对比,就有了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内卷。

学生成绩的差距,必然会造成一种结果——"成绩歧视"。而且成绩在上面的学生歧视不如自己的学生,成绩在下面的学生也会不甘心,而这对于双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另外,很多学校都设置了“重点班”,就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进去学习的班级。而这个班级设立之后,必然的结果就是学生和家长继续“卷”,而“减负”失败。

因此,只要成绩差异还在,重点班还在,学生的内卷就永无休止。而只要学生之间的内卷不停,教育部的“双减”就永远无法达到它理想的效果。

因此,如果真的想要学生们“减负”,就要从“成绩”和“重点班”上下手。

中小学新规定,低年龄段内卷被强行“刹车”

如今,教育部除了应试教育之外,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投入了更多关注。在保证主科学习的进度之外,推动其他素质课程的发展。

这样的举措分散了一些家长对于学生成绩的过分关注,但想要停止“内卷”,达到真正为学生“减负”的效果还是不够。

为此,教育部推出《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比较着重强调的是,学校要致力于减少学生之间的成绩攀比之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保护规定》对各个学校提出了三点要求。

第一点,对中、小学作业和考试的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时间每日限制在一小时之内,而中学生则在一个半小时之内。

另外,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允许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平时的考试次数也必须有所限制。

第二点,学校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成绩单上的排名情况。没有了成绩,就没有了成绩歧视,就不会对于学生的心理有负面影响。

第三点,学校不得开设“重点班”。没有了“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也就没有了等级,也就没有了攀比,家长和学生无法从中获取优越感,也就没有了“内卷”的动力。

新规将在今年全面落实

如果说限制作业量和考试时间,和从前的“睡眠令”和“取消培训机构”落脚点相似,都是从外部去限制学生们“卷”的空间。

那么“不得公开成绩及成绩排名”和“不得开设重点班”,就可以说是从内部的根源上截断了学生之间“内卷”的动力流。

而这些规定其实已经逐步在一些地区得到了率先落实,很多地区都积极响应,但还是有部分地区由于某些原因,执行时遇到了许多困难。

毕竟虽然中小学距离改变命运的高考还远得多,但这个时间段却是真正给学生打基础的时段,成绩依旧作为学生求学时最大的门槛,也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一些名额竞争很激烈地区的学校,在对于新规的贯彻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彻底,为了帮助部分学生提高成绩,一些不符合新规的行为仍然存在。

这些行为也许因为地区生源和教学水平的差异,但这终究是不符合教育部一直强调的教育公平的原则,因此教育部要求新规在今年彻底落实,如有违规学校或人员,必会严惩。

部分家长感到松了一口气,毕竟他们本来就不想跟着别的家长一起“内卷”,让学生在不必要的年纪受罪。

但优等生的家长却恰恰相反,他们担心的是失去重点班的名头,学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实际上,就算没有了成绩和重点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该在哪里就是哪里。这一规定也将家长们心中“应试教育”的观念再次动摇。

家长们不应该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应该注重学生的各项素质,各个方面综合发展。

毕竟比起学生成为一个“会考试”的人,家长们也应该更愿意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今日话题:你认为取消“重点班”以及成绩排名是否有必要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