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我们应该如何提问题?

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提问题的艺术。

也许有人会问,提问题有什么难的,我也会呀。

其实,提问题这件事本身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其中包含着以下几大要素:

第一,提问者本身需要有深度思考的习惯,并且具有较为活跃的思维,对于周遭事物能够始终保持好奇心,这样才能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其中很多问题不乏具有引领和创新精神。说到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发展史。

第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提问者应该自己先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调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并能在提问过程中与解答者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

第三,我们需要找到最为合适的提问对象,最好是由该问题领域内的权威人士进行解答,或是通过网络或自媒体渠道进行深度调研,找到最为匹配和权威的解答。

下面的内容将围绕着这三大要素进行详细展开。

提问者的态度

好的提问题方式应该是,自己先尽最大努力尝试解答问题,然后再去寻求提问对象的帮助。 如果能在提问前的思考过程中达到以下境界,那是最好的,即我们自己根据思考和调研,得出多种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说出各个方法之间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与解答者进行沟通。

从解答者提供的信息中,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整体思路是错误的,也许其中的某一个方法与解答者提出的完全一致或者类同,又或许解答者给了我们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无论是何种结果,我们都能从这次提问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另外,在提问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方法,这些方法的精髓在于同理心,能够充分考虑到解答者的时间,尽可能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提出问题。

如果我们有多个问题时,尽可能不要一个个去问,这样会打扰到对方手头上的事情,可以将问题先记录下来,并进行初步的思考,然后等对方有时间时再一起进行询问,或者也可以提前和对方预约一个时间。

从提问题的角度,有两大禁忌是需要大家极力避免的。

第一个就是在自己没有做过任何思考的情况下就提出问题,这样一方面会给对方带来一种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就是在倾听解答的过程中,往往会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使解答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个就是重复询问之前已经问过对方的问题,这往往是没有真正理解对方之前提供的解答所致,又或者不懂装懂,假装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自己也完全搞懂了,这种情况下再去找对方询问,也会带来不好的印象。

提问对象的选择

有了良好的提问态度后,我们需要选对提问对象,如果我们找错提问对象,那么不仅会得到可能引起误导的解答,而且会使对方感到非常尴尬。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准确的提问对象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提问对象呢?

其实,在现在的信息化社会,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提问对象,我们身边的提问对象不仅仅包含家人、朋友、师长和同事,还包括各种信息的海洋,如搜索引擎、自媒体及各种在线问答式APP,现在有很多经典的百科全书也搬到了网上,可以说,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提问对象,技术的发展也使提问题这件事变得非常方便。

但在方便的同时,信息的大幅度增长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我们应该如何获得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呢?这就回到刚才的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找到最为准确的提问对象。

如果自己所提的问题恰好“命中”同事或朋友的擅长领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向他们请教。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每个人的人脉是有限的,同事和朋友所在的领域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身边是找不到合适的人作为提问对象的,这时我们就要往“信息世界”寻求帮助了。

信息世界,包含着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需要擦亮双眼,尽可能找到最正确和最有用的信息。按照我的过往经验,以下途径往往来说是比较可靠的:

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来自于权威机构的站点,比如各种期刊论文网站、学术机构、标准化组织和各行业的头部企业等;

通过问答类自媒体获得解答。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人提过,那么可以在下面的解答中选择点赞量较高,或者是作者有权威认证的,如果还没有人提,那么也不妨提一下,也许你遇到问题正是一个普遍问题;

通过专业的APP获得解答,比如,如果有健康方面的疑问,则可以寻求春雨医生等医疗类APP的解答,这上面对于解答者的认证更为严格,也有更为专业的门槛。

而即便如此,我们针对一个问题时,也可以进行多个渠道的搜索,进行交叉验证,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准确性。

另一种提问:从提问中挖掘信息

上面所描述的提问其实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还有一种提问更偏向于沟通,通过提问的方式从对方这里挖掘出想要的信息,或者说将对方引导至同一个思考维度。

作为一位斜杠型文档工程师,我非常注重和相关方的沟通,因为在很多场合下,没有沟通是做不好工作的。在没有获取到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决策往往是有偏颇的。

我曾经负责过一类工作,就是对于软件界面菜单或是文案的优化,在这个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比如要命名好一个菜单,首先需要从产品经理这里了解到这个功能是如何设计的,其实现目标又是什么,同时还要和前端工程师确认这个菜单文字有没有字符数的限制等等。

在这个工作中,我几乎都是以提问的形式和相关方进行确认,很多时候,提问往往是对于一个个主题的“牵头”,会带来更多的深入沟通,有时会获取到更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有时,我们也会出于同理心的角度,代入我们用户的视角,“帮助”用户提出他们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相关方进行确认,然后更好地指导产品或者文档方面的改进工作。

作为解答者

虽然本文的主题是关于如何提问的,但其实解答者的态度也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提问者和解答者是一对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且,提问者和解答者往往也会出现角色互换,提问者会成为解答者,而解答者也会成为提问者。

对解答者而言,最重要的态度并非是有问必答,而是只有当问题确确实实属于自己的专业范畴,或者是自己确确实实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去解答,从而避免对提问者产生潜在的误导。 不懂装懂,不仅仅是解答问题的大忌,更是一种自我欺骗。 还有一种情况,即提问者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并无十足把握解答,但知道自己能够通过进一步的调研或是实证寻找到答案,那么这时我们也可以接下这一问题,并向提问者说明,自己会做进一步的调研和尝试。

曾经有一位同事问过我一个问题,Excel表如何确保内容都缩放到一页横版的A4版式内,并保存为pdf。由于我在日常工作场景中碰到的这种情况不多,在脑海中只有非常模糊的印象,因此我就立刻花了一些时间进行实际操作,获得了最终的答案,并当场演示给提问者看。

针对沟通型提问,提问者的主要目标是从解答者这里获取所需的信息,解答者同样只需要将自己所知道的分享出来即可,提问者自己会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后续工作,尽可能不要对对方问题的提出动机进行询问。

记录下每一个问题和解答

针对我们提出过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记录,自己做一本个性化的FAQ手册,其主要目标是,将问题和解答完完整整记录下来,经常进行复习,或者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进行参考。

这样的FAQ手册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学生阶段整理的错题本,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错题本中一般会有哪些要素呢?我相信大部分错题本中应该会有错误解答和正确解答的对照、错误解答和正确解答的解题思路,以及如果防范此类问题再次出现的总结。

FAQ手册其实也一样需要这些关键要素,只是这样的手册是一种更大的扩充,不仅仅面向自己所提的问题,还面向自己为提问者解答的过程。

前者保持与错题本保持一致就行了,而后者则侧重于自己对于解答的总结,比如自己的解答是否完善、是否对提问者有帮助、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以及在解答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点等等。

这里我依然推荐在个人知识库的框架内进行记。一般来说,任何需要记录下来供后续使用和借鉴的,我都会推荐个人知识库。

在知识库框架内,我们只需要“知识总结”这一个环节,在知识总结中,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分类整理,写上详细的解答步骤以及自己的心得总结,未来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直接通过查找个人知识库来获取参考信息。

最后

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述,我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找到合适的提问对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如何做好一位负责任的解答者。

无论是提问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和深度思考,还是解答过程中的思路整理和语言组织,都会助力我们每个人的发展进步,希望我们也能争做提问者和解答者,成就一个终身学习、快乐学习的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