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看到蔡志忠的这段话,我几乎回顾了我的半生

昨天看到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的一个视频,他讲了一段话,叫“努力是没有用的”,但其实呢他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不克服关键难点的努力是没有用的,只是使蛮力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克服“难点”。

他说:

“人生不是走斜坡,让你持续走就可以走到颠覆,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一阶的难点,学物理有物理的难点,学漫画有漫画的难点。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原地跳,所以当你克服难点,再跳上去,就不会下来。”

当时看到这段话我就被镇住了。我一下子就明白他说的是对的,他揭示了一个真理,同时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盲点。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不努力”,对大家都在努力,可是我们大多有一种“畏难”情绪,对于具有明显难度的事,我们都怀有一种恐惧,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避开难点,会绕着走,会拖延时间,会找各种借口。随便举个例子,如果今天有人请你在几百人面前做一个公开演讲,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是逃避的、是拒绝的?我们觉得啊演讲太难了,还是不要了吧,请别人上吧!

结果就是,在你一次又一次的逃避和恐惧中,你失去了迈上一个台阶的机会,因而只能留在原地。

我回想我的成长历程,即使在我漫长的求知历程中,我所克服的难点也并不算多。但是正是因为我克服了这些难点,我才有了一些大的突破,我真的能够比别人多会一点东西。

我人生中克服的第一个“难点”是奥数。我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奥数,一直到初中、 ,都很喜欢数学。我那个时候学奥数和这几年不一样,这几年都是铺天盖地的培训班,以某而思为首的机构,用流水线的方式普及奥数,直到一纸令下……

我那个时候就是自己学,自己从新华书店买奥数的书来看,自己啃题目。啃题目是很费时间的,有时一道题目,会花我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去做。老实说我并不是数学天赋特别好的孩子,但是我会下死功夫,我会想,这道题目我一定、必须、绝对要把它做出来,今天做不出,那就明天再做……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的苦思冥想,我的数学就变得比较好,竞赛会拿奖,平时的考试拿满分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如果不是硬着头皮自己去钻这些题目,那么我的数学能力肯定会停留在普通的水平。

但是近年来我听说的学奥数的方式就变味了,你想,在一个培训机构的课堂上,老师是不会给学生这么多的时间来苦思冥想的,他有他的教学计划,他要推进教学进度。

所以,奥数辅导班里的奥数就变成了一种填鸭式的套路教学,只是让孩子记住解题的套路,而这些套路或者说方法,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很可能很多孩子学了奥数班以后,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什么提高。

我第二个很重要的“难点”是读英文论文。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遇到了一个大挑战,就是我需要阅读大量心理学的英文论文。英文论文中的单词、句式,很多是我之前的普通英语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我就觉得特别难。

一开始看这些论文,我要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查单词,读懂一句话都可能要花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那个时候真的很痛苦。我看了一个月的英语论文以后,速度还是没有明显提高,又看了一个月,还是老样子,直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我发现我看英文论文的速度突然快了起来。即便论文里有不认识的单词,我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个大概,即便是比较复杂的长句,我也能把握住它大致的意思。

后来我看英文论文越来越快,速度基本上达到了看中文的速度的80%的水平。我可以在一天之内看完七八篇论文,而最早的时候我需要花一个星期来看一篇论文。

这真的是一种“通关”的障碍,我突破了读英文的心理障碍和能力障碍,唯一的方法就是死磕吧。

我突破的第三个关键“难点”是写书。写一本书和写一篇文章的区别是,书很长。一般书要写十万字以上。而要写的长,那就意味着你必须有足够多的东西可说,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如果写个三千字基本上就把自己掏空了。

所以我把写书看成是写作中的马拉松比赛,甚至是铁人三项比赛。它是非常考验耐力和意志力的。

写第一本书是非常痛苦,写第二本书的时候也很痛苦,或许只是稍微减少了一点,而去年我写第三本书的时候,我渐渐觉得已经有一点自如的感觉了,虽然还是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是我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我好像越来越能够驾驭写书这件事,我好像又登上了一个台阶。

这几年我除了写书之外,我还做了一些别的事。比如三年多前,我在网易云音乐做了一档讲书节目,用一年时间讲了52本好书,包括像《穷查理宝典》《原则》《人类简史》这些硬书我都拆解了一番。去年我又在早晚读书App讲了几本书,像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心理学家卡尼曼的新书《噪声》我也在早晚读书里做了拆解。

给平台讲书,一方面我当然是为了赚点钱花一花,另一方面,老实讲,真的锻炼了自己。要把一本书讲给被人听,讲得清晰、完整、透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需要反复读几遍,自己先真正理解,然后才可能让大家能听得懂。更何况,我自己挑的书都是选择了真正有含金量的书,这些书讲起来特别不容易,比如像《噪声》这样的比较专业的心理学著作,我不相信国内有几个人能讲得比我好。

所以通过讲书这件事,我也是锻炼了我“深度阅读”的能力。也是我克服的一个难点。还有像去年,我还兼职去中国美术学院,开了一门课叫《游戏心理学》。因为中国美院专门有一个游戏专业,那里没有人讲游戏心理学,于是就把我请去了。这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啊,我从来没有讲过这个课,但是我接下了这个事,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这门课上下来,我的体验还是不错的,美院的学生也很可爱,他们都很会玩游戏,我也学到了很多。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讲,为什么昨天我看到蔡志忠的这个视频以后一下子被触动了,就是我一下子联想到了我曾经经历的种种,真是太对了。我经常听人讲,生活多难,赚钱多难,打工多难,好像困在了一个地方总是出不去。

我就这么打个比方吧,我们每个人好像都身处在一个生活的迷宫里面,我们在这个迷宫里面曲曲折折、寻寻觅觅,好像总是想找到一些自己期望中的、理想中的东西,但却总是找不到,走了半天突然发现,诶,回到原处了。

那怎么办呢?敲一敲你边上的那堵迷宫的墙,用你的身子全力去撞它。OK,你可能会说,墙怎么撞得倒呢?好吧,从物理学上来说,任何一堵墙都有一个抗冲击的阈值,只要你施加的冲击力足够大,墙当然可能会倒。好了,你要撞的那堵墙,其实就是你要突破的能力难点。当你使出了全部力量把这堵墙撞倒以后,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的迷宫被你打败了,你走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再回到看书这件事上。有些人一年下来能看很多书,或者网上也买了很多课,看上去很厉害。其实未必。你想,当一个人在看书学习这件事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数量以后,或许你能够推断,他看的书、学的课,并不是那么有难度的,并不是那么硬核的、难啃的。或许他都是挑了些轻便的、易懂的来看。这种学习的结果是,他好像懂了很多知识、很多概念、很多说法,但是这些东西还是没有转换成自己实打实的能力。

那么反过来,如果他看的书是大部头的,里面甚至有很多公式的,特别烧脑的书,哪怕他一年就看了三本、五本,也许他的进步会非常大,因为他通过啃这些难啃的书上了一个、两个台阶了。

什么样的书是这样值得啃的呢,我举三本吧,一本是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一本书是查尔斯·莱夫和詹姆斯·马奇的《洞察》,还有一本叫《科学与工程中的洞察力》。

《洞察》AnIntroductiontoModelsintheSocialSciences

《模型思维》

《科学与工程中的洞察力》

这三本书里有模型、有公式、有计算,而这些模型和计算是帮助你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你只要从头到尾啃下其中一本,完完整整地弄懂,那你就可以上一个台阶了。流行的书未必是值得看的书,而真正牛的书可能少为人知,像我推荐的上面三本书中的后两本,看得人少到都没有豆瓣评分!

所以,你准备好用你的洪荒之力撞掉那堵墙了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