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pp雷电竞

“得了新冠治愈后, 我聋了”: 2020年代, 留学生活有多艰难

在很多留学生看来,2020年之后是一个新的阶段:留学变得更难了。他们称之为“2020s艰苦留学”,并以此在豆瓣建了一个小组。

目前,有四万多留学生聚集其中。

他们从同一片土地出发,跨越国境线、海洋与时差,散落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现在,他们又在同一个小组里相遇。这些年轻人分享着自己的欢乐、痛苦与迷茫。他们在这里,抱团取暖,寻求共情,也寻求人生的解答。

豆瓣小组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艰难时刻。

一个ID叫滋滋fmt的年轻人,计划出国前两个月,“爸爸因为内脏衰竭离开了……他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当时他生病后我就在犹豫还要不要出来读书了”;一个叫“哈哈哈哈”的留学生,失眠一整晚,哭了,“其实也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哭的理由,想回家了”;另一位留学生,被前男友要挟帮其作弊,却又陷入被学校认为“学术不端”的忧虑中。

这些人,又有着共同的时代焦虑。

小组里最担心的就是疫情。毫无疑问,疫情让全人类的命运都更加飘摇不定了,而远离家人、身在异国的他们尤其如此。李一笛一直小心谨慎,仍然被感染了,还是奥密克戎——当下传播最快的病毒变种;另外一名留学生,已经从感染中痊愈,却留下了后遗症——听力受损。

回国后,留学生求职也不容易。现在,面对着风险更大的留学环境,回国后又面对留学生贬值的现实,这一切,还有意义吗?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后,已经在美国读了三年多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的李一笛开始觉得没有安全感(美国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一般为四年制)。

虽说有人吐槽国内疫情防控有些夸张,但是美国实在太松懈了。李一笛说:“他们觉得又死不了,感染了又如何,媒体不会报道严重的后遗症,他们也不相信,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流感,疫苗也是假的。”

她所在的寄宿家庭有四口人,屋檐下还住了另一个中国留学生。寄宿家庭的四个人原本不愿意打疫苗,但另一位中国学生非常坚持,如果他们不接种自己就不来住,他们才妥协,打了第一针。

但还是没能逃过一劫。

同住的中国学生圣诞节出去玩,之后就开始发烧。大家原以为只是普通流感。过了一两天,家里其他人也开始有症状。随后,屋檐下的六个人都被测出阳性。

李一笛发了两天烧,浑身无力,四肢痛,吃了一盒连花清瘟胶囊和维生素C后痊愈了。连花清瘟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吃,到最后,大家也不知道是自愈还是连花清瘟的功效。

在“2020s艰苦留学组”里,这样的故事很多。她还是比较幸运的一例。

2022年1月,美国纽约,民众路过新冠检测标牌。(@视觉中国 图)

金荷娜是一名大二学生,在英国学习电影制作。2021年8月,她和亲戚一起看电影时感染上新冠,出现了发烧症状,用试纸测出阳性。

相比国外很多轻症可自愈的情况,她严重多了。在家发烧三天,进了ICU,醒来后,她隐隐意识到自己听力受损。经诊断发现,她两只耳朵的听力分别下降到30%和15%。如今过去5个月,她的右耳基本恢复,但左耳没有任何好转。

她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这段经历,是想提醒留学生们不要放松防护。国外感染新冠的人数不胜数,大家都认为,“新冠和感冒差不多”,很多检测出阳性后,自己在家就能自愈。金荷娜也是看到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才会大意,她在帖子里呼吁大家,“不要因为外国人躺平了自己就躺平!”

不过,她也意识到,“在国外的感染密度下,其实个人防疫已经没有意义了”。

李一笛开始后悔留学,最主要的是美国人对待疫情的态度和自己有很大分歧。这种分歧也许是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被特定的时代背景放大了。

何星进入“2020s艰苦留学组”时,还没有出国。她还在犹豫中。

她是西安一所211大学日语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大一就在计划出国留学的事情。大二下学期时,她陆陆续续准备语言成绩,疫情却突然暴发了。何星的父母那时候提醒她要做好国内和国外读书的两手准备。

疫情刚暴发时,何星有一个朋友在西班牙交换,那时情况比较紧张,中国人戴着口罩走在大街上会被当地人打。去年这位朋友因为读研再度前往西班牙,发现当地人的接受度高了,也很遵守规则,读书感受比在交换时好很多。这件事也让何星放心了一点。

然而每到冬天,疫情就会反复。大三寒假时,何星看见一切卷土重来,很崩溃,觉得无法出去了。恰好到了准备保研的时候,她的成绩刚好够保本校的研究生。

命运的抉择来了,要选择保研吗?

就是在这个时期,豆瓣首页推送了“2020s艰难留学小组”。何星便加入了,几乎每天有空都会打开看一看。在小组中,她能了解到大家疫情期间留学的困惑与烦恼,能够帮助自己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021年12月,日本确认两例奥密克戎感染病例,拟暂停所有入境国际航班一个月。(@视觉中国 图)

何星一家生活在西安,妈妈曾在北京上大学,爸爸曾在上海工作。有过在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生活的经历,他们都很希望女儿能去大城市增长视野和阅历。因为高考成绩的限制,何星大学选择了本地的211学校,但是他们一家人都知道这只是何星人生其中一个站点。

保研本校是一个稳妥的选择,但何星的父母认为女儿不应该一直待在西安,应该争取去更好的学校提升自己,去看更多的风景。何星猜测,爸爸妈妈之所以支持自己放弃保研名额,可能还是对城市和学校不满意,“如果当时可以保外校,985那样的学校,他们可能会动摇”。

目前她手上已有两个offer,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的语言学专业,还打算申请日本的学校,不过要等到2月份才能出结果。如果去英国读书,爸爸妈妈建议何星选择伦敦国王学院,因为在大城市伦敦;如果去日本读书,一定要去东京的学校。

“花钱出去一定要去首都,大城市确实不一样。”曾在首都北京上过学的何星妈妈说。

疫情严重的话,有些留学生会在国内上网课,何星绝不能接受这种情况。如果在国外上网课,倒是可以。

“至少你有实际的体验。”她说。

她最担心的,还不是疫情,而是父母在留学期间对自己的投入得不到回报。

某天,豆瓣首页给她推送了一篇文章《文科女在内卷中心》,里面写到,很多文科留学生家庭花费二十万甚至上百万,最后回国只能得到一份月薪六千的工作。

豆瓣文章

看完文章,她心里很难受,她很清楚自己留学后,一定无法让父母在金钱上“回本”,因此觉得对不起父母。

她将自己“无法回本”的想法发在小组中,没想到引起了很多组员共鸣。留学的性价比似乎正在逐年下降,这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李一笛加入小组两三个月了,她发现小组里的人和自己有着相同的痛苦和烦恼。大家都是留学生,也很容易互相理解。

现在,她又开始为暑假的事情发愁。

今年五月就是暑假了,李一笛在考虑要不要回国。她在小组里发布了求助的帖子,让组员们给给建议。

因为疫情管控,能够回国的航班非常少,价格比以前都高,还随时可能出现机票作废或者航班熔断的情况。单程机票最少也得两万,还需要在国外的起飞地隔离七天并且做三次核酸检测,一次一千五,隔离酒店的费用也很高,回国的成本变高了。她望而却步。

几乎所有的回复都劝她别回国了,原因大同小异:性价比不高,不确定因素很多。

比如说,2021年冬天西安突然暴发疫情,封城困住了几百个留学生,他们全都无法按时回去上学。

孙宁也面临着这样的纠结。

她在加州读大三,为暑假做计划时发现来回机票合计6、7万。对于她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需要衡量的支出,更何况过程麻烦,还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和家人打视频电话时,妈妈建议她不要买机票回去了。

撑着通完视频后,孙宁忍不住哭了。

2022年1月,新冠疫情下的纽约。(@视觉中国 图)

提到留学生,常令外界觉得这个群体家境富裕,他们在国外也是一掷千金。

实则不然。孙宁的父母只是普通上班族,收入是每个月的死工资,自然不能这样。

孙宁无意中在豆瓣上看到了“2020s艰苦留学组”,发现里面的很多内容和她的生活经验很贴近。加入小组小半年了,她渐渐对这个小组产生了一种归属感,忍不住想要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生活。

出国以来,她感到自己的家境在留学生中不算好。在小组中发帖分享这件事后,她却发现自己不是少数人,其实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笔钱都是付不起的。

很多留学生,都出生于普通家庭。他们会为疫情而恐慌;会为买不起机票而痛苦;更会为回国后找不到工作,无法平衡父母的付出而愧疚。

网上曾有戏谈,说用来留学的钱可以买一套房,几年后,房子升值,而留学生毕业却只能拿着根本买不起房的薪水。

1990年代初期,自费留学在中国渐渐兴起,但仍是一种小众选择。留学曾被视为一种投资,留学归国的人被视作镀了金的“海归”。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选择去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的推算,2021年海外留学生学成归国人数首次超过100万人。同时,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也就是说,每10个大学毕业生中可能就会有1名“海归”。

留学已经逐渐祛魅。首都经贸大学人才发展系副主任魏华颖认为,很多社会上的人对留学生曾经有着不客观的评价,仿佛他们自带光环,应该拿更好的薪资,而随着身边留学生越来越多后,人们对于他们的评价正在渐渐回到客观。

与其说是留学的性价比变低了,更应该说是人们对留学的看法回到了本质。

因为感觉回报有限,“2020s艰难留学组”中有组员说,不要再把留学当成一种投资,而应该当成一种消费。

正如“2020s艰苦留学组”的简介:留学难,疫情下留学更难。如果可以在和平富足的环境下幸福地生活,为什么还要把自己推向一个飘摇不定的未来呢?

《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

留学的目的从就业转向了提升自我。《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中显示“提升自我能力及素质”这个选项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拓展国际视野”和“丰富人生经历”是占比最多的两个选项,超过60%,而希望通过留学“带来更好就业前景”的人群比例逐年递减,降幅最大。

李一笛、何星和孙宁的家庭能够负担她们的留学费用,但是这笔支出对于家庭来说也并非可以忽略不计。在很大几率无法“收回成本”的前提下,她们的父母依然希望孩子可以出国留学,认为留学能够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

疫情的大时代背景,这时候反而成为了一道筛选机制,选出了那些真正想明白自己的需求而去留学的人。

疫情让留学的风险增大了,留学生家庭不止是投入一笔不菲的留学费用,还需要考虑:会不会感染,外面是否安全,毕业后能否留在当地工作……这也让人们更加审慎地考量留学这个决定。

比如曾经早早认定要去留学的何星一家,从2020年开始不断怀疑这个决定,也曾面临选择,最终他们明白留学是为了开阔视野,愿意为此尝试。

疫情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文化差异和政府理念以更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对于李一笛来说,她并不适应国外对于疫情的“躺平”态度,不喜欢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因此开始后悔,想要回国。但也有留学生更喜欢国外这种“放轻松”的处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适合留学?自己心中的答案渐渐分明。

越是艰难,越让人反复思考自己的选择。留学与否,只是漫长人生的其中一个抉择,选择不分好坏,只是获得与舍弃的东西不同。

留学热潮盲目攀升后,最终在时代的考验下走向理性。

魏华颖认为,留学的黄金期没有过去,而是还在未来。

教育部也一再强调“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交流互鉴一直是好事。对于个人来说,各种风土人情、不同的教育理念、甚至是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是增值项。从长远来看,留学仍然是提升自我的一种好方式。

《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

“2020s艰苦留学组”中有一个热帖,问大家留学是否后悔?

有人回答:“疫情时代下,后悔,如果没有疫情应该不会。”

获得最高赞的评论则说:短期必然后悔,长期必然不后悔。你在八十岁的时候还会在乎几十万和码农的工作吗?光是经历和回忆就完全值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