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一所连本校教师子女都留不住的学校,还有希望吗?

一位外地的朋友说,他所在的农村学校存在一种比较奇葩的现象:教师子女在自己学校就读幼儿园之后,这些教师子女在小学阶段纷纷转学去别的学校。

他说,他原本也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所学校凑合着读了几年。但是种种让人无语的现象,不得不迫使他也把孩子转学到其他学校:某个科目的老师一张卷子都没批改,更没分析卷子,学生凭感觉互批试卷,批对还是批错全看天意。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那个科目的老师却天天在搞题海战术,但学生做错了题目,错在哪里压根就不知道,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朋友也曾找那个科目的老师理论,但对方直接如同一头野驴般怒吼起来:“你要是觉得我教得方法不行,可以让校长安排别的老师来教这个班级!”

能教到教师子女,而且是本校的教师子女,对于任课老师而言,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但是面对如滚刀肉般的同事,这位朋友毫无办法。接下去,这位朋友的孩子很快就出现了偏科、厌学的现象。不得已之下,他只能让孩子转学,让其他学校更负责任的老师来教自己的孩子。

一所连本校教师子女都留不住的学校,还有什么希望?如果农村学校遍地都是那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师渣,“教育均衡”这四个字在农村还有实现的可能吗?

然而农村教育的现状就是:倘若教师子女转学,如果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魄力足够强悍,那些老师也可能会随同孩子一起前往孩子转学的新学校去任教,这对原本师资力量就存在短板的山旮旯学校而言,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当一所学校优质师资力量在不断流失的时候,生源数量和质量也会跟着每况愈下,这也意味着相关学校已经离被撤并、被迫“关门大吉”的“最后一集”不远了。

在不少农村学校,好多年都很难招收一名新教师,就算某一个优秀的新教师分配过来,不用多长时间这种老师又会匆匆调到其他县区、市区的学校去,农村山旮旯学校,几乎成了优秀新教师的“跳板”。

教育领域想要做到教育均衡,乡村学校就应该是优秀教师的归宿,而不应该是单纯的“跳板”。怎样才能办好家长满意的乡村教育,留住优质师资力量呢?

一方面,让农村教师无后顾之忧,职称评聘不限职数。

据我所知,农村的优秀教师,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坚守农村教育,把大半生奉献给山旮旯学校教育的师德标兵;第二种,力争上游,为了有更好的前途、更好的“钱途”主动调到别的学校去任教,或者因为有一技之长调往行政部门当公务员;第三种,直接辞职,下海经商,赚它个腰缠万贯,最终实现财务上的自由。

第一种老师确实有,但并不多,不少人是因为家庭的羁绊而坚守山旮旯学校;第三种也应该算是少数,毕竟有魄力直接辞职或者离职的老师并不多见;而出现第二种老师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乡村教师工资难加,待遇难增,职称难评,要评个中级职称十几年都没职数,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又能留住多少优秀教师?

要留住优秀教师,让乡村教育焕发蓬勃生机,就要打开职称评聘不限职数的“正门”,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让一线农村教师在待遇方面没有后顾之忧。若能如此,为乡村教育“守巢”的优秀教师才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要正本清源,“校准”农村学校的教风学风。

最近几年,教育改革出现了很多新词汇,比如“翻转课堂”就比较有意思,“翻转课堂”是指学习这个任务,要由原本侧重于“老师的教”切换为“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规划他们要学的内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那么,教育领域能否也来个“翻转师资力量”:开出足够丰厚的待遇,让优秀的教师,比如清北毕业的大学生去农村任教,让农村一些不负责任的师渣去大城市“挂教”并“改造”。如果乡村学校成了很多优秀人才心中的“香饽饽”,何愁乡村发展滞后?在这种正本清源的手段之下,一些农村学校那种“万马齐喑”的教风学风就很容易得到“校准”。

当下的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优秀教师形成“孔雀东南飞”的趋势,生源数量出现逃逸式流失,学校操场一年比一年荒凉……到底该拿什么来拯救你,我们的乡村学校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