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双减”政策对 影响几何

“双减”政策对 影响几何(主题)

中国教育报记者梁丹

寒假以来,北京等地进一步加强了对 阶段学科类培训的监管。近日,某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宣布,继关停义务教育阶段培训业务后,将进一步退出 阶段学科类培训。这一系列的政策和市场变化,将社会对“双减”的关注讨论,从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延伸至 阶段。

其实,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双减”文件已明确指出,“对面向普通 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今年,在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再次强调了这一要求。

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 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对“双减”学科类培训监管覆盖 ,有着困惑和疑问。如何认识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学科类校外培训从严管理,将带来哪些影响?推动政策切实有效,应如何化解落地阻力?

趋势:

学科类培训从严管理

过去半年,“双减”政策深刻影响和改善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外生态。但在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贵安看来,由于“双减”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一些机构甚至还想转型开展 阶段学科类培训。

义务教育先走一步, 教育紧随其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朱益明表示,尽管 阶段教育具有独特的学段定位和功能,但是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视角,严格限制 学科类培训也是题中之义。

在采访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通过减少培训对学生分数的影响,是维护高考公平公正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作为手段,“双减”背后体现着国家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既然各个学段是贯通的,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双减’相关措施自然也应向学前和 阶段延伸,从而使得基础教育各学段在育人上实现衔接,推动政策更好地落地见效。”李贵安说。

在聚焦 阶段学科类培训监管从严的同时,专家指出,也应该注意到,国家早有对整体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局设计。“可以说,对面向普通 学生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从严管理,不仅体现着国家的决心,也呼应和补充着国家对 综合改革的部署,并不是随意为之。”李贵安说。

2019年,针对当前普通 教育存在的应试倾向等问题,《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 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今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普通 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简称《指南》),为 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挥棒”。

“要从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角度,认识‘双减’相关要求在 阶段的落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长海表示,“双减”的目标是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可能。

回归:

教育需提质增效

按照“双减”文件和教育部部署,2022年各地将严格落实 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表示,从目前来看,如何参照、参照到何种程度,还没有具体文件作为指引。

无论在实践中,各地是如何探索落实“参照”二字,但在专家们看来,“双减”延伸至 阶段,其关键是对 校内学习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几乎每个 生,都有学科学习上的‘长短腿’。而要考上一个好大学,需要学生没有明显的短板。”在福建泉州培元中学教师陈苇娜看来,与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校外培训“抢跑”“培优”不同, 生参与校外培训的动机更多侧重在“补差”。因此,学校教学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补差”需求关系到政策的落实情况。

北京第十四中学校长张琳提出,在 大班教学为主的背景下,学校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从严管理 学科类培训,“学校首先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从源头上减少家长对校外教育的需求,要在‘育人’与‘应试’之间更好平衡,为学生提供一些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促进全面发展”。

朱益明表示,对于 阶段的学生个性化、选择化的学习需求,要更加慎重和尊重。他认为,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 阶段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研究,加快 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另一方面,在 追求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可以考虑通过引入社会外部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相关政策落实后,将引导学生更关注课堂学习的获得,让学生在课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和反思。”张琳表示,学校要把握机会,增强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服务能力,推动基础教育更好回归校园。

改变:

合力化解政策落地阻力

相比于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双减”部署管理 学科类培训市场,可能面临更多阻力。如何避免 学科类培训“由明转暗”,怎样更好化解落地阻力?

“家长要明确, 不应是应试的战场。在 迈入普及化和内涵化建设的今天,需要改变将大学进行三六九等划分的思想,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志趣进行选择,以适合自己的作为好大学的判断标准。”刘长海表示。

以往,一把尺子评价所有学校的方式导致 片面追求上线率、重本率等数据。随着“双减”政策延伸,部分学校可能依然不愿放弃以抢夺学生时间换取成绩的做法。不过,随着《指南》提出,要科学判断学校为提高办学质量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增值评价的凸显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双减’在 阶段切实发挥影响,需要更大力度、加快速度地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刘长海表示,目前的考试招生聚焦在学生分数上,但是分数高并不代表学生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不能有效帮助高校选拔适宜的人才,“要通过评价改革,避免人人都只能通过一个标准来互相比较和评价。”

跳出教育之外, 学生和家长不断给学习“加码”的背后,有着更深的社会因素。在当前,考上所谓的“好”大学,依然被视为孩子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在保研、考研和求职就业中,对第一学历的看重,也加深着人们对高考的热切“信仰”。减轻教育焦虑、跳出教育“内卷”,还应呼吁社会和用人单位切实改变选才用才标准,给予年轻人更充分、更平等的成长机会和就业机会。

李贵安表示,破除“剧场效应”,需要以坚定的信心、坚决的政策,协调起所有人的步伐,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教育。“我们已经在不断靠近这个理想了,下一步,要用时间、更细致的改革举措和教育自身的改变来打消大家的顾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