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 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重视“县中塌陷”现象,解决好“超级中学”、民办 跨区域掐尖招生,破坏区域教育生态的问题。
事实上,“县中塌陷”的现象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许多县城中学面临空心化问题,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严重,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了当地考取精英大学的通道。一些超级中学会在每年中考前以“游击战”的形式,到全省各个乡镇举行考试,提前招生。根据中南大学雷望红教授的调查,广西某县中前300-400名考生,留在当地县城读 的,只有几十人。
那走出县中,去往城市借读的学生们怎么样了?真的得到他们想象中的优质资源、进入另一个更好的世界了吗?
我们和县中教师、出走的学生以及教育人士聊了聊,想通过他们的不同视角,展现这场漩涡以及无解的难题:
县城中学到底应该怎么办?
县城中学正在遭遇什么?“塌陷”发生了吗?
两位县中一线教师的处境
湖北省某县级市公立 历史老师 李唯
我所在的学校是整个县级市的三所公立 之一,最好的学校肯定是一中,其次是我们学校,能上普高最低分数的那些学生会去另一所 。
我们学校是前两年才搬到城区的,以前校址在乡镇,十几年前的教学质量是和一中差不多的,甚至比一中更厉害。但是后来乡镇生源越来越少,市委想拯救起来,就把学校搬到了市里,还和另一所学校合并重组了,算是一个新的起步。
像生源流失的情况一般出现在一中。中考之后,学习好的学生可能会去鄂南 或者武汉的华师一附中借读,学生愿意去参加那里的考试。我们这里的一中为了留住生源,想了各种办法。刚上初三,学校就把(联考)成绩排名前一百的学生招到一中来,用一学期学完初三的课程,另一个学期上高一的课程。读完之后直接升高一,就不会流失生源了。
他们甚至把这种选拔提前到了小学。小学毕业以后,假如你家庭条件很一般,就可以考“宏志班”。学校选拔成绩好的前一百名,把你分到二中(初中)和另一个乡镇初中,每个地方分50个学生。这些学生免学费免生活费,是进入一中( 部)读实验班的主要力量。一中不允许他们去参加其他地方重点 的考试,会把毕业证或者准考证扣留的。
我们学校的压力小一些,考到这里的学生属于中间档。 我是2018年毕业的,本身没有很想当老师,只是想着先去大城市看一看,过渡一下,就通过校园招聘到浙江省一所私立 教了两年书,2020年才回湖北这边。
回来之后会发现,浙江跟老家的学校差别很大,从学校的管理、学生的状态到教师待遇都有差距。浙江私立学校的基本工资不算高,评奖金很多,所以相应的制度比较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奖金的公平。但我现在的学校,老师基本拿死工资,底薪加课时费,同事之间没有竞争,也没什么热情。
学生的状态差别尤其明显。这边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在家,尤其是我们普高。去年我当班主任,处理很多学生问题,学生犯了错都找不到家长来学校,因为家长都在外地,我只能用手机跟他们说一下。
像浙江那边经济比较发达,家长出去务工的很少,感觉那里学生的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好很多,学生们也很自信,和老师打招呼都很大方。像我们这里的孩子,他也不是讨厌你,但是在路上碰见老师他们总是会害羞,躲着走。
现在湖北这边不分文理科,可以选择科目,我教的是政史地班。有个女生在高二分班前还挺乖的,但分到我们班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受环境影响,不怎么学习了,每天化妆。
我想找她家长聊一下,才知道她爸爸妈妈离婚之后各自有家庭,她跟着奶奶生活。奶奶身体不便不能来学校,有心无力,跟我打电话,拜托我多教育教育她。但是这一年半以来,我观察过,也找她聊了好几次了,还是这样,已经改变不了她了,她现在已经完全不学习了。作为老师,精力也有限,很多情况是我们改变不了的,真的很无奈。
像县城的这些孩子,如果高考这条路走不通,那只能去打工了,他们的家庭条件普遍一般,也没什么出路,家长又没有路给他铺。
就连我自己的路都很难改变了。家长觉得女孩离家近一点更好,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果要辞掉,(父母)会觉得你不可理喻。而且回来之后,我自己的热情也被消磨了,没什么斗志,公立学校也没什么奖励机制,我也感到很迷茫。
某县中高三老师站在教室外与学生谈心。
河南省北部某县城中学 语文老师 米粒
我是从师范大学毕业之后,考了“三支一扶”里的支教计划,分配到老家县城教学的。学校是我当年初中母校的分支,县城老城区人越来越少了,就在新城建了这所新学校。
说实话县中老师的压力真的很大,各方面的条件和待遇比不上市里,甚至也比不上乡镇中学。现在国家政策往农村教师倾斜,他们还有一些补助,一个月补400块,最高每月补800块,其实工资比我们县城还要高。他们还给农村老师盖了公寓,一人一间。县城中学这边是没有单独宿舍的,如果住宿需要到学生宿舍去。
在河南,高考的“内卷”已经从 “卷”到了初中。现在的初中小孩从早到晚真的一点课余时间都没有。
我们学校还算好一点儿的,学生早上7点多到校,然后早读,上课,因为疫情中午不能回家,在班里休息一下接着上课,晚上还要再上两节晚自习。听说另一所私立初中5点多就要起来跑操、早读。我们有时候会开玩笑说,现在的小孩被禁锢得太厉害了,连出去闹事的时间都没有。而且自主性也很差,你要检查或者在课堂上让他做作业,他才会做,可能被逼得太厌恶学习了。
我们以前上中学的时候,晚饭之后男生还有时间去操场打篮球比赛,全班都去帮忙加油,现在的学生连这个时间都没有,死气沉沉的。
而且我上班这几年,能感受到教育的功利化。以前语文很重要,现在慢慢被边缘化了,因为这几年对升学率有要求,一直要求提高成绩,语文相比起数学和英语,是最难提分的一个科目。有些老师上语文课,不讲别的,在那深挖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因为相比起阅读、作文这些“虚”的,那些更容易成为“得分点”,我觉得这对孩子长远来说是不好的,你为了考试多拿几分,把时间花在了死记硬背上,但你根本没有理解和感受。
老师之间也在互相影响,有那种同辈压力在。比如别的老师都在认真、正常地组织课堂,都在上晚自习,你组织学生看一场电影,就会很害怕影响到人家,害怕领导来找我。其他老师都会延长课堂,我每次都不敢第一个下课出来,是不是我下课早了?是不是我工作不够认真?你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怀疑。
一切都为考试让路。比如八年级要考计算机,只有10分,要算进最后的中考成绩里。那么考试之前,语数外这些主科都可以为它让路。中考是一次选拔,最好的一批学生会升到县一中去。以前我们县的优质生源会去市区重点 借读,或者到临近的山东省去,这几年县一中做了一些工作,慢慢学生不怎么往外出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县一中掌握了衡水中学的模式,逐渐向它靠近。学生的时间被安排得特别紧凑,跑步都在背东西。管理也特别严格,在宿舍掉根头发都要记你名字,扣量化管理分,查出来两次掉头发就要叫家长。我表妹在一中上学,就因为这个,我姨就被叫去学校旁听了一天的课。
县中学生整体状态很疲惫,也不怎么关心自己的学习,没有大城市孩子学习欲望强。因为他只看到他周围的环境,没有看过更大的世界,他不知道真正优秀的人到了优秀的圈子之后,人生应该是怎么走的。他们仅仅满足于现在,反正生活条件不错,我觉得这是一种属于县城中学孩子的悲哀。
河南一所县中入学典礼,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视高考为改变人生最大的机会。
出走的生源:离开县中会拥有更好的机会吗?
县城学生的“围城”
离开县中的择校生 麦芽
大概10年前,我的中考分数和县一中实验班的录取线差了20分,这是我后来去东部某海滨城市重点 上学的直接原因。我妈妈朋友的女儿是那所重点 的借读生前辈,最后考上了复旦,这是另一个显要原因。
更隐秘的原因我从没说起过:那时候我处在叛逆期,迫切想换个新的环境。初中的某天,我走进教室,看见一群男生正在欺负一个男同学,我想都没想就去找了老师。但我忽略了一个重要信息:校园霸凌是一场集体预谋,有学生在教室里负责“执行”,还有人负责在教室外面盯着,放哨。他们很快知道是我打了报告。
虽然后面我没有直接被欺负过,但一直生活在某种恐惧感里——这种恐惧感在看到中考分数之后被放大很多倍——我大概率要和那群校园霸凌的男生在同一个校区读书了。我当时想着一定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很顺从地答应了爸妈 转学,去C市第一中学。
在当时, 选择出去读书还算一种比较常见的事情,县一中的教学质量很差,已经好几年没出过清华北大的学生了。所以很多排名靠前,想冲击名校的学生,或者像我这样没升入实验班也不想去普通班凑活的学生,就会去别的城市度过三年 。
当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选择”,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代价是什么。
从县城到C市不通火车,既方便又划算的方式是包车,那种能坐三四十个人的大巴车,车上坐的都是去C市一中借读的学生。最开始满满当当一车,后面越来越少了。一些我熟悉的同学开始陆续退回县城,有些是因为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有些是因为跟不上课堂节奏。
我们那届一共有40个平行班,借读生和C市本地生没有被区隔开,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了自己的班级。有的老师会给你特别关照,更大一部分老师选择一视同仁,还有一些老师很现实,因为借读生的学籍都还在家乡,无论高考考的多好都不算C市一中的升学率。
高三那年我就遇到了一个很不公平的英语老师,对我造成许多伤害。我的同桌是英语课代表,有次发作业,我看到她的作文被细心地做了很多批注,而我的作文上面白花花一片,只有我自己写的错句子。有老师会提问我周围的所有学生,唯独把我绕开了。
听其他借读生说,还有更过分的老师,在收作业的时候会直接说,啊,你是借读生啊,那可以不用交了。
我对借读生活的情绪很复杂,有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周末的时候我极少出校门,会在学校周边解决自己的购物需求。和当地的学生没有什么感情基础,虽然表面上过得去,但还是没办法更近一步。我 最好的朋友,是和我来自同一所县城的借读生,我会觉得我们更相似。
但也不得不承认, 三年仍然有很多美好的时刻。周末的时候,学校对借读生的照顾很周到,会给我们安排学习的地方,还有老师带着我们这群借读生去一个家属院旁边洗澡。
那里的餐厅很大很明亮,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有自己的校报,文学社甚至拥有自己的杂志,每周两节体育课永远不会被占用,这些都是在县城中学不会拥有的资源。
我在那所 陷入过漫长的暗恋,我喜欢当时的班长,他是永远的第一名,永远耀眼的那个。后来分了文理科之后,我学习动力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如果能考到前几名,他就可以在榜单上看见我的名字。后面自然没什么结果。
就连高考结束得也很仓促。我记得那天考完之后教室里乱哄哄的,很多同学开始撕书和试卷,全部扔掉,我没有,我连 做过的试卷都用编织袋兜了回去。从教室回到宿舍,我开始打包行李,行李特别多,最后有一个热水瓶也不知道送给谁,我就放在了宿舍楼底下。那是我借读生活的最后一天。我觉得自己并不怀念它。
两个月后,我接到省内一所双非一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贵州某县中,当地整合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资源,把偏远乡镇的学生和老师合并到教学条件好的县城中学上学。
如何拯救县中?优质大学招生指标到县?
一位教育局人士的观察和想象
晋中市教育发展中心 陈平
以前政策不严格的时候,很多县城的学生会跑到别的优质 借读。我们这边最好的 是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很多学生就往那跑。后来情况很严重了,山西省一共119个县,除了太原以外,很多县城 都被拖垮了,办不下去了,生源流失严重,所以禁止跨县区招生的政策就出来了。这个政策起码已经十年左右了。
但我觉得这个政策并不公平。如果我出生在某个县城,我为什么不能去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接受教育?为什么省会城市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去?那里的教师资源是最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也是最好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比县城大,自然更能出好苗子,你让我一个偏远小县城怎么和你比?
拯救县中的方法在于留住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但更重要的良药是,双一流或者优质大学招生指标到县。而且, 择校生、休学生、转学生不能享受高校招生指标。你看那些享受国家专项生计划的县中,办得多有生机啊,大家有个盼头。在晋中市,和顺县为什么 办的好?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国家级贫困县,有专项生计划,招生指标专门给了和顺县了。如果把和顺县的政策给了祁县、平遥,会比它办得更好。
晋中市用实践证明这个政策或许能有可行性,因为我们之前实行了很多年“优质 指标到校”的政策,针对的是初中,效果还不错,拯救了一批偏远乡镇、农村的薄弱初中。这个政策把县优质 的招生计划,按照一定的规模和比例划分到县域内所有的初中学校,这意味着不管是城区初中还是农村中学的学生,都有上县城最好 的机会。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择校热”的问题。如果你本来应该在偏远的农村初中上学,但你选择“走后门”,去了县城的中学读书,你就不享受原农村学校的到校指标,需要和县城初中的学生一起竞争。而且还有一个标准,必须在所读学校上满三年,想先转学两年再回来考试走捷径的也不行。
这个政策如果在 也实行,如果你择校,就不享受优质大学在原县域的招生指标,县城中学肯定会好起来了。可能有的大学会觉得,如果指标到县,那我招收的优质人才是不是会变少?但是晋中用12年的时间证明,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把学生的潜力榨净,学生的潜力是丰厚的。
评价一个孩子的未来,不能看他当时那一次的考试成绩,不能用那一次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优质 指标到校,就给了那些虽然中考并不特别拔尖,但拥有潜力的学生一次机会。我始终觉得教育是慢的艺术,要静待花开。
现在晋中每个县域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当然,晋中市11个县的教育发展比较均衡还有一个特殊原因是,这里没有像河北省衡水中学或者安徽毛坦厂中学那样的“超级中学”。
我已经50岁了,在我年轻的时候,农村还不是这样的,真的,春夏秋冬都有让你永远留恋的地方。那时候的农村教育也不是现在这样,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我们村里上的,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的教育政策为了稳定农村老师,中等师范学校面向农村招收定向生,指标到乡,读完之后要回到家乡做老师,服务至少3年。在家乡做完三年教学服务之后,就可以自由流动,我们就是这样走了出来,一步步走到城市。
如果大学的招生指标一直投放到省里,那县城中学的教育生态就好不了,它会造成省内“内卷”,你县城怎么卷过省城?学生每天不睡觉,本来考600分能上的大学,后来考650分也上不了。县城学生考650分的难度永远比市区大。
这就好比什么呢?大家一起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坐得满满当当,第一排的观众站起来了,第二排的观众为了看见屏幕不得不站起来,然后第三排、第四排,最后是大家集体站着看了一场电影——而第一排的人,永远看得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