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全国人大代表刘香莲: 建议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合并建立规模学校并开通校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王红茹)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更不能少了优质教育的建设。如今,教育成为民生的痛点之一,尤其是农村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西平县宋集镇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受访者供图)

河南省西平县宋集镇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农村教育。

“我发现,虽然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可农村的学生却越来越少,甚至新建的校舍里却空无一人。” 刘香莲经过多次调研,找到了其中可能的症结。

“一是出生率低,生源减少;二是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低的矛盾突出存在,农村学生向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流动;三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孩子迫于无奈不得不进城就读;四是农村学校由于点多面广,位置偏僻,留不住好老师,办学水平确实不高,致使学生流失。”刘香莲说。

刘香莲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并开通校车,“合并200名以下学生的学校,一个乡镇在合适的位置布局3-5所400名以上学生规模的成建制小学,学生可不住校,学校开通校车,每天早上接晚上送,学校中午有一顿午饭。此举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一是政府对教育的集中投入可发挥最大效能,避免撒胡椒面似的教育投入,投入大见效微,各校的办学水平都不高;二是便于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办学水平可快速提高,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三是不仅解决了农村孩子上下学接送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上下学时学校门口拥堵的难题,还解决了由于家长不便接送而不得不送学生去寄宿制学校的无奈,更杜绝了许多安全隐患;四是校车的开通也扩大了就业。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合并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并开通校车是比建立寄宿制学校更优化的方案,能解决诸多民生痛点,而且现阶段的教育投入也完全可以支撑这一点。” 刘香莲建议相关部门深入调研,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