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推介优秀网课,红岭实验学校搭建观摩提升教研平台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包力

2022年春季开学之时,不期疫情来袭,师生居家,线上教学。如何让学生在场,舒缓心绪,学有所获,我们深知: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为此,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学校(上沙)(以下简称“红岭实验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教育教研活动,借由全员线上公开课、班会课,推介覃思运巧、务求实效的优秀网课,分享师生互动、家校联动的成功做法,搭建互相观摩提升的教研平台。

3月14日下午,物理科组长赵如海老师呈现一节精彩公开课《复习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赵如海老师对教材、教纲、考纲、学生学习易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熟练驾驭,重难点、易错点突出,精选例题,讲练结合,知识点落实到位。彰显了一名30年教龄的老教师的风范。

课前几分钟,赵如海老师播放了三名宇航员在太空做的有关浮力的实验视频,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引起了好奇心,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培养了爱国精神。接下来问“太空中为什么没有浮力?”让同学们回顾了浮力产生原因的知识点。

开始重点内容复习前,赵如海老师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接下来两个课前热身问题设计得非常好,浸入水越深浮力越大?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物理知识与常规思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记忆,而且很自然地引入了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点知识的复习。

本节课的浓墨重彩之处,是赵如海老师利用图片、动画,从受力角度分析了物体在水里的三个静态和两个动态的沉浮条件。还把漂浮与悬浮,悬浮与沉底两两静态从浮力与重力关系,物体体积与排开液体体积关系,液体密度与物体密度关系多个维度进行比较,最后归纳为“一同二异”,让同学们深度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突破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接下来设计的同是鸡蛋问题的两个例题分别利用阿基米德和沉浮条件分析,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复习的是浮沉条件的生活中运用。比较了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原理,并且精选三个例题,解决了这个重要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整个复习课,赵如海老师抓住重难点复习,善于总结知识点的异同,避免知识点混淆,讲练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每个环节的复习引入巧妙,视频、图片赏心悦目,是不可多得的复习课。

3月15日上午,刘颖老师呈现了一堂高效优质的线上公开课——《机械能及其转化》。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在可视化中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明确“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刘颖老师的课堂主要分为4个环节:优秀作业展示、作业重点题讲解、新课教学、课堂检测。

上课之初,刘颖老师先讲解作业中的重难点题,并对作业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习《机械能及其守恒》时,刘颖老师让学生带着目标进行预习,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通过实验或实例,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与机械能转化有关的现象。能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刘颖老师注重培养物理学科素养,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本质。

新课开始时,刘颖老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内容,为机械能的概念进行铺垫。在学习能量的转化时,刘颖老师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边讲解边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刘颖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教给学生判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刘颖老师示范后,学生踊跃发言,分析了球上升下降、射箭、撑杆跳、单摆、滚摆等现象中的能量转化。刘颖老师的整节课设计,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同时对课堂出现的学生“卡克”情况做出了分析,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结合单摆和滚摆视频,学生分析出单摆由于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总是不能达到原来的高度,对比滚摆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课堂开始之初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利用问卷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效及时的收集、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基于反馈,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刘颖老师幽默风趣,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汲取知识,提高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节课设计紧凑,逻辑清晰,前后呼应,视频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3月15日上午,数学组鞠丽华老师和初二(1)班的同学一起完成了公开课——《中心对称》。鞠丽华老师以孩子们曾经遇到而基本都未能解决的问题引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目标明确,孩子们理解了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达成了用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通过对具体图形的旋转得出了中心图形的三要素:对称中心、180°、重合;在找一找中,让同学完成了两个成中心对称图形的等量关系,学生回答问题积极。

知识的提升层层递进,从概念的讲解到中心对称的性质,再到如何作图,与轴对称的联系,成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区别,环环相扣。在确定孩子们已经很好完成学习目标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小测环节也很好地检验了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整堂课,节奏明快,孩子们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良好。

3月15日上午,杨石玉老师带着初一(7)班同学给大家献上了一节精彩的数学游戏课。整节课学生学得特别开心,情绪高涨,即使是线上课堂,也能感受到学生浓浓的求知欲。课堂一开始,杨石玉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寓言《守株待兔》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杨石玉老师给学生列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也有生活化的特征,从而水到渠成的总结出当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什么是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以及确定事件包含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为了使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杨石玉老师设置《我的两位数》这一游戏,在屏幕前近距离地跟学生玩起游戏,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使数学课堂进入白热化阶段。杨石玉老师喊游戏结束时,虽然在屏幕前,也能感受到学生对数学课堂恋恋不舍。比赛的胜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测揣摩、大胆探索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后,杨石玉老师用5分钟对当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检测,及时讲解点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杨石玉老师风趣幽默,循循善诱,用游戏点燃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课堂中汲取知识,大大提高了对数学科的数学热情。本节课教学内容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结构严谨,寓教于乐。

3月15日下午第六节课,陈以奎老师和初一(6)(7)班的同学们一起探究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陈以奎老师抓住关键词“并立”,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节课“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的知识,结合辽宋夏并立的地图,得出“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北方和西北地区有少数民族政权存在”的认知。紧接着设问“如果一个政权很快把其他政权灭亡,能叫并立吗?”显然不能叫“并立”,但怎样才算是“并立”?激起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亲历“澶州之战”“元昊攻宋”的硝烟和“澶渊之盟”“庆历和议”的偃兵,同学们生成了辽、西夏与北宋“有战有和,和是主流,并立共存”的史观。

知识包含“知道”和“见识”。陈以奎老师以其特有的耐心和缜密,将课标要求学生“知道”的史实,通过问题呈现、学生在讨论区作答的方式进行落实,即讲即练,学生踊跃回应,正确率非常高。陈以奎老师紧抓学生反馈顺畅的契机,设计有梯度的问题,线性思维的同学率先折戟,紧随其后的同伴悬崖勒马,思辨后给出正确的思维成果,为后续解读补充的史料、进入深度学习转换了频道,并沉潜下来辨析“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的影响,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

3月15日第七节课,梅可老师和初三(6)(11)(12)班的同学们一起复习了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动趋势》。整节课梅可老师紧扣课标,讲究细节,追求高效,体现了她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历史视域。

虽然是新老师,从课堂来看,梅可老师对历史课标熟稔并给予深度研究,一开始就抛出“中国古代朝代线索图”,对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进行了表格式的梳理,让学生再次回顾朝代史,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既可以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感,又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发展线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梅可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朝代的时代特征,进行大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同时还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作为初三的复习课,梅可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对中考的细节把握。这一点在展示学生作业的时候,特别突出。除了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还重点画出错的地方,以错引思,以错促思,通过辨错和纠错,让学生有所收获。其实“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的错点、错解最容易暴露思维的缺陷与不足,当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了,自然会纠正错误,领悟真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同时梅可老师带领学生给予一一讲解,细节把握令人赞叹。

线上课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梅可老师分别从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发展五个专题,对中国古代史进行了再一次的梳理和回顾,而且都给予高效的讲解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史观认识历史,坚持唯物史观的引领作用,善于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初三学生来说特别重要,也是小论文结论部分给予升华的得分点。

初三复习课,内容多而杂,每节课都任务“艰巨”,线上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通过这节课,可以看到梅可老师对知识的整理,对线索的梳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把握,对课标的解读都非常用心钻研。

审读:谭录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