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对985教授夫妻, 将女儿培养成顶级科学家, 结果她变成了美国人

屠守锷曾说过:“做我们这行的,尽量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不为个人名利,能都达到这种思想,实属不易。”

培养人才不一定能代表留住人才,所有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飞黄腾达,能出国留学是一家人的骄傲,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我们所谓的高知家庭。

我们国家就有一对知识分子夫妻,他们的孩子可以说是被他们亲手打造成了世界顶尖人才,但结果却与所有人想的大相径庭。

这个孩子就是鲍哲南,她有着先天的条件,学业生涯顺风顺水,在美国留学后成为顶尖科研专家,但却入了美国籍,她究竟是贪图名利还是另有苦衷?

1970年,鲍哲南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鲍希茂是当时的南京大学物理教授,母亲是南京大学的化学教授。

那时我国刚刚建国不足二十年,百废待兴,人才更是稀缺,一百个人里也就能有五个是本科学历,而能达到教授级别,可想而知在当时是万中挑一。

能生在这样的家庭真可谓是鲍哲南的福气,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且南京大学也是出了名的985院校,排在全国前十名,按照鲍希茂夫妇的设想,自己的女儿未来也应该是国家栋梁之才,做科研研究绰绰有余。

这样的家庭赋予鲍哲南的无疑是最好的教育,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放在今日也不难发现,教师子女学习能力确实有目共睹,所以鲍哲南在当时不仅是全家的希望,更是国家的希望。

鲍希茂也不只是教授那么简单,他还是我国当时的物理学家,对硅基发光材料研究多年,成就更不必多言。

而且鲍希茂夫妇是战争年代出生的人,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一直主张以科研强国,对于女儿鲍哲南的教育更是格外上心。

鲍哲南从小学到 ,学习上没有任何问题,有家里两位物理界、化学界的教授做后盾,加上鲍哲南本身的学习天赋,她很轻松就考上了南京大学化学系,并且是跳级入学。

但是父母并不是鲍哲南的“家庭教师”,每当她对学习有疑问时,父母从来不会直接写出正确答案,而是传授给她作为科研者的思维方式。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思考”,这非常重要,攻破一道难题,重要的并不是最后的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思维,很显然父母的“教学”对鲍哲南来说也非常受用。

鲍希茂日常还会与女儿互动,为了让她知道冰与水谁的密度大,鲍希茂还会买来冰棍扔进水里做实验,以此来证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

可见夫妻俩对于鲍哲南的教育有多认真,并且鲍希茂夫妇还借鉴了西式教育,着重对鲍哲南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经常引导她在家里做些小实验。

看着孩子一天天成才,两口子都非常欣慰,但殊不知鲍哲南的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鲍哲南18岁那年就已经是一名大二学生了,凭借顶尖的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她被选拔成为薛奇研究所的一员。

当时薛奇教授正在研究高分子复合材料,这个项目是国际重点,所以薛奇的实验室可以说是全国范围内设备最齐全的,鲍哲南在这里如鱼得水,但还是时不时会觉得实验室简陋。

鲍哲南对国内科研条件的态度也随着她见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逐渐国内的实验室在她看来都是“垃圾”,但国家的情况就是这样,能把设备弄到手就已经很不易了。

鲍哲南这时也听说过国外的设备仪器多么精准和先进,不由得让她心生艳羡,但这也无可厚非,一台精密的仪器足以让科研人员少做几百次实验,少走很多弯路。

但不管怎么说,小小年纪能进入薛奇的实验室已经是对她莫大的鼓励和认可,很多同学想进都进不来,当然也少不了很多同学在背后说鲍哲南的闲话,怀疑她“走后门”。

但可以想象,一个国家重点项目怎么可能让一个人就随便进来的吗?

显然背后的闲话毫无道理,但鲍哲南的学习确实是父母帮了大忙,因此鲍哲南当时非常难过,父母则告诉她:“做自己的事情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当时父母还不知道这句话对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儿影响有多大,从此鲍哲南做事从不看人脸色,流言蜚语更是不屑一顾。

鲍哲南19岁时,鲍希茂夫妇得到了一个出国的机会,名义上是科学交流,但夫妻俩还是以学习的姿态去参加的,为的就是学有所用,回国可以加速国家科研发展。

就连出国都想着如何为国家做事,可见鲍希茂夫妇的爱国情怀多么深厚,但在这样的家庭里,鲍哲南也会有着一样的想法吗?

这次出国鲍希茂为了让女儿长长见识,把鲍哲南也带了过去,让她去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学习。

他们这么做的初衷有二,一可以把女儿带在身边,方便定期照料,二想让女儿效仿詹天佑,在国外深造学习先进技术,然后再回国效力。

而夫妻俩对于鲍哲南的教育从未停止,他们发现国外半工半读的方式很有意思,于是也鼓励鲍哲南,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在当时父母看中的已经不是学习能力,而是生存能力。

鲍哲南不仅做得很好,而且学习成绩也没有下跌,芝加哥大学对这个努力的女孩也有所青睐,直接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成为学校的公费研究生。

殊不知这正中鲍哲南下怀,她早就想有个名义能在美国多留些日子。

这件事父母没有任何参与,鲍哲南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机遇得来的,这点必须要承认,这对她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

但鲍希茂夫妇却犯了难,成为芝加哥大学公费研究生就意味着,女儿在美国还要待很多年,一面是女儿未来的前途,一面是对女儿的担忧,这恐怕是最难的选择题了吧。

但哪有父母会断送孩子的前程呢?

鲍希茂对鲍哲南的教育一直以独立思考为主,现如今想阻止鲍哲南继续留美也很困难,最终夫妇二人无奈只能听天由命,既然女儿有这个机会那莫不如就支持她。

但鲍哲南作何感想呢?

在美国的这两年,鲍哲南发现,美国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天堂,美国的实验室动辄就是资本家几千万美元的投资,设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这对于年轻的鲍哲南来说简直就是百分百的“诱惑”,而且生活在美国这几年,她彻底爱上了这里,也逐渐显露出想久居美国的想法。

当然鲍哲南的想法还没有和父母说出来,她也知道父母断然不会接受。

就这样,25岁的鲍哲南在芝加哥大学一路考到了博士学位,在化学方面,已经可以与母亲平起平坐了,甚至在专业上比母亲还要强。

博士毕业以后,鲍哲南顺利通过面试进入了贝尔实验室,在这里她算见识到了世界之大,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在科学界的无所不能。

在当时贝尔实验室确实实力不凡,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事已至此,鲍哲南也为以后的道路做好了准备。

那年是1995年,全世界的科研实验室都在齐头并进,中国国内也不断在招揽人才,鲍希茂夫妇在与女儿的电话通话中也不断想要引导她回国创造成绩。

但此时的鲍哲南的身份已经是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收入方面自然不必多说,贝尔实验室开出的价码起码是国内的几十倍。

面对父母的催促,鲍哲南也告诉父母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她打算加入美国籍。

在她看来,中国大陆可以用“穷乡僻壤”来形容,在当时的言辞里,充满着她对祖国的不屑,要加入美国籍这个想法很显然不是一天两天了。

父母一听这个消息险些晕厥,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今却成了为他人做嫁衣。

要知道这件事太大了,当初把鲍哲南带出国外的就是鲍希茂本人,而作为爱国的物理学家,鲍哲南的决定实在太过羞煞父亲。

鲍希茂甚至直接飞到美国劝女儿不要误入歧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始终没有改变鲍哲南的美国心。

经过几轮“拉锯战”,父母劝说无果,鲍哲南坚持自己的想法,成为美国公民,放弃中国国籍。

那么鲍哲南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急于成为美国人呢?

第一就是我国国内需要大量人才,并且已经向鲍哲南发出邀请,而鲍哲南加入美国籍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态度,给中国人看,更是美国人看。

第二点就是在科研专业上,一个非美国籍人士如果想达到更高的成就或者接触更多的机会,那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入美国籍。

当时鲍哲南已经做到了非美籍人士的最巅峰,所以她迫不及待地要成为美国人也不无道理,可是这就可以成为放弃中国国籍的理由吗?

并且鲍哲南在加入美国籍后,在美国基本上就已经不用自己的中文名,甚至与中国国内的父母也不再联系,不得不说这个美国公民的身份她做得还真是彻底。

美国资本主义的糖衣更是让她尝到了甜头,没过几年鲍哲南就被推上了神坛,成了科学界的新星。

美国的科学界与中国区别很大,中国大部分科研项目都是以国家为主,美国的科研项目大都是资本赞助,是一门生意,所谓的科学家很少有那种爱国情怀。

2002年,鲍哲南被美国评为杰出青年科学家,从此可谓是在美国风生水起,顺风顺水。

2004年,鲍哲南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要知道斯坦福大学可不一般,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出自于这里,鲍哲南对此更是深表自豪。

另外鲍哲南研究的化学材料与新能源项目也得到了巨大的成果,发表论文上百篇,但可惜的是,这些荣誉都归于美国。

不仅如此,鲍哲南的新课题也非常新颖,那就是利用人造皮肤替换原有皮肤或者冰冷的义肢,甚至还可以控制人造皮肤的触觉反应,包括痛觉。

这个技术是凌驾于AI智能之上的,如果国家军队能应用此技术,那么战场上就会出现很多没有痛感的士兵,这是相当可怕的。

这个项目如果成功,那美国的科研水平将再次压制我国。

在教学方面,鲍哲南还成为了斯坦福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院长,培养出来的美国新一代科学家数不胜数。

这也就是说,鲍哲南一直走在与中国国家利益背道而驰的路,无论是做一名科研人员还是为美国培养人才,这些在科学界是好事,但在国家立场而言与叛离没什么区别。

和平年代国家之间对决,除了经济,最重要的就是科研,美国如今还是世界第一大国就是因为科研发展时间长,前期的底子打得好,而我国的科研可以说是从零开始的。

在近些年,鲍哲南的成就还在继续增加,2010年,她和自己的团队在《自然》中宣布了人造皮肤的最新研究成果。

2011年,鲍哲南还斩获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华人奖,并在几年之后成为了美国工程院院士,这也就意味着她不仅是一个 美国人,而且已经成为了对美国来说很重要的人。

随后鲍哲南还获得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项,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位获得奖项的美国科学家还是鲍哲南的得意门生。

当然这些荣誉都是美国赋予她的,对于她而言,也早早就把自己献给了美国,即使是“最具影响力女华人”,也是美国科学界给她戴的高帽子。

而鲍哲南的成就越大,也就等于越在用力打祖国的脸。

在2017年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领奖台上,鲍哲南身着红色礼袍,对着镜头竟说出一句看见红色就想起中国,这让人实在不理解。

鲍哲南也因此被人痛批表里不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拿着美国的奖金,入了美国国籍,又声称自己有颗中国心,这样的作风与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可谓是天差地别。

想当年,钱学森面对的同样是美国开出的天价,以及全世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但都被钱老拒之门外,坚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才能做到的事情。

相比之下,鲍哲南可谓是削尖了脑袋踏进了美国科学界的大门,她的理由永远都是国内的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她对实验的要求。

但殊不知,就是那些“破烂不堪”的二手仪器,我国科研人员用它们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中国赶超了美国几十年的科研工作量。

环境永远都不能成为抛弃国家的理由,好在我国并非全部的科学家都如同鲍哲南一般,倘若果真如此,中国也不会成为如今的世界大国。

现如今我国对人才的培养再也不局限于学问技术,人才是否能担当大任,以国家利益为重成为了另一个选拔重点,像鲍哲南这样的科学家也并非我们真正需要的。

我国一直强调避免人才外流,而双教授之女却成了人才外流的典型,这不禁让人咋舌。

即使鲍哲南得偿所愿,成为了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那又如何呢?她的父母鲍希茂夫妇又作何感想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