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双双破产, 为何中国顶级高校做不出一流企业?

清华、北大是如今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也是无数中国学子梦想的终点。

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中国自古以来就知道读书改变命运,无数的先辈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受此影响,这两所大学在很多中国人心中更是有着那种宗教圣地般的神圣感。

两所大学的经费合计几乎占据中国教育经费的半壁江山。

北大、清华除了普通的经济学院,都有自己专门培养金融高层管理人才的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作为两所大学的校企,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品牌、资金、人才、人脉以及各种资源应有尽有。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北大方正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这家企业以王选院士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为基础成立的,由北京大学投资40万元与1986年成立。“方正”起初是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的产品商标,后来随着“方正”产品的热销,“方正”越来越出名。

1993年,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隆重召开了“北京方正集团暨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成立大会”。也就是如今的北大方正集团。

清华紫光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由清华大学于1988年投资成立。

1993年清华科技开发总公司改组成立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

2010年建立混合所有制,清华大学控股51%。

北大方正、清华紫光曾经作为最瞩目的校企双子星一时风光无限。

2020年2月14日,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债权人北京银行以北大方正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同时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以及具有重整价值为理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不到一周后,2020年2月19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方正集团的重整申请。

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债权人徽商银行已于7月8日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整,理由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无力还债。

但为何一手好牌,曾经风光无限的校企双子星接连破产?为何中国的顶级高校却做不出顶级企业?

小时候我们对于方正的印象大概是各地遍布的方正广告以及上学电脑机房的方正电脑。

时过境迁,如今我们对于方正的脑海中仅剩的印象是“侵权”

毕竟很多的公司应该都被方正字体以亲切的方式“问候”过。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暴雪公司因为使用了方正字体,被方正索赔4个亿。

于是渐渐地不能商用方正的字体就成了中国企业的共识,其中也包括微软雅黑也是方正的。

这个曾经的民族之光,拥有着仅次于“两弹一星”的二十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承载着王选院士“高科技产业要顶天立地”信念的方正集团。

本应有着大好前途,却成为了方正的管理层内部斗争的牺牲品。这样一个数万员工的巨无霸完全沦为魏新、李友等极少数几位高管的玩具。沉迷于资本运作游戏无法自拔,逐渐丧失核心技术,变成一个空心的金融资产运营集团,企业成了管理层的提款机。

根据方正集团破产重整清算核资审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31日,方正集团5家主体公司的资产总额622亿元,债务总额1469亿元,净资产-847亿元,其中原因不明的来往款和应收账款减值高达590亿。

最终资不抵债而不得不委身平安集团。

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还有包括之前介绍的沈阳机床,都是自己的事业是做大了,但是都不努力在自己的领域深耕,让自己变强。利用中国发展的东方将他们养得白白胖胖,但是他们只想利用国内舒适的环境安逸发展,而不去将自己领域深耕成为世界行业的顶级企业,拥有真正的核心技术。他们因为中国市场的舒适,他们可以安心壮大,但在做大后,都没有继续沉下心钻研自己的技术,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反而选择多元化发展,前段时间的恒大、海航不也是这样吗?

海航创始人陈峰也给海航集团的多元化败局,总结了一句话:

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干的时候,祸就埋下来了。

以及各种利用资本操作大肆收购并购。

渐渐地自己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和研发能力,早已荡然无存。

如果说北大方正失败是由于管理层的混乱,那么清华紫光更多的是太过贪婪。

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紫光集团从2013年就开始自己的大肆收购之路。2013年以1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展讯通信;第二年以9.1亿美元的代价将锐迪科微电子收入囊中,从而在物联网芯片市场进行布局;2015年更是以25亿美元的高价取得了“新华三”的控股权,实现了在网络设备、存储器和服务器领域的领先地位:2016年再次出手进军半导体封测产业。紫光集团前后投入到收购中的资金就高达几百亿,这部分资金大多来自债务融资。

之后也是进行了多次的产能扩张。尤其是高科技行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在自己的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进行扩产,如果外部环境稳定,保持借新还旧,经营效益也会不错。但是一旦环境稍微有风吹草动,那么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大概率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因为这种重资产的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都会比较长,为了项目能够正常运行,那就不可避免地要举债融资。

这种教训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金融资本在扩大企业规模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中能够提供很大的助力。

但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最重要的一定是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大之后一定要做强,这才是企业的长存之道。

但人的贪婪哪有那么容易克服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