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龄津贴不是“鸡肋”, 而是杜绝养懒汉, 一线老师: 观点真逗

三十多年前,国家开始实施教师教龄津贴制度,当时的标准分为3元、5元、7元、10元四个台阶。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教龄津贴确实不低。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职工的工资收入大幅提升,物价水平也涨了不少,但是教师的教龄津贴还是原来的老标准,最低3元,最高10元。

有人形象地把教师教龄津贴比喻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放到当下来说,这样的标准确实无足轻重,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今天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说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职称与工资紧密挂钩,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引入竞争机制。

文章作者认为,教龄津贴三十多年来的今天之所以依然是过去的老标准,是担心教龄津贴高了,教龄越长津贴工资越高的话,就会没有了竞争,就会有惰性,就会有人不思进取“混日子”。这样的观点看起来确实新颖独到,但是要说正确的话,我看未必。

据我所知,私立学校教师的教龄津贴是很高的,一般来说每增加一年教龄教龄津贴随之上涨100元左右,私立学校的教龄津贴是每年上涨100元,比起公立学校每月最高10元的教龄津贴来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教龄津贴高了教师就会有惰性就会养懒汉的话,私立学校这样做是不是笨到了极点。

其实学校里养不养懒汉,和教龄津贴没有多大关系。私立学校里的教龄津贴很高,但是没有闲人,不养懒汉,为什么?因为私立学校教师工资构成中虽然有很高的教龄津贴,但这不是不要部分,其主要部分是工作量工资,也就是按课时量计算工资,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少拿得少。

私立学校没有职称工资,不是职称高了工资就高。而是基础工资、工作量工资加教龄津贴,基础工资所有的教师都是一样的,一视同仁。教师工资的高低主要就在于工作量和教龄上了,工作量工资目的在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带课,多干活。逐年增长的教龄津贴旨在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所以私立学校里根本养不了闲人,养不住懒汉。反观公立学校,教师工资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薪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也就是职称越高,工资越高,工资的高低和工作量没有多大关系。工资收入和工作量关系不大,反倒容易养闲人,养懒汉,养惰性。不信的话,你到公立学校去看一看,到底有没有懒汉闲人?这些懒汉闲人是和教龄津贴有关呢还是和别的因素有关。

教师教龄津贴低,有关部门的解释是教师工资结构中已经体现了教龄因素,单独的教龄津贴属于重复叠加。想想也是如此,教龄越长,工资不就越高嘛,教龄津贴确实已经包含在教师工资中了。既然单独的教龄津贴属于重复叠加,那么几块钱的教龄津贴干脆取消了,不是更好吗?免得老师们经常吐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