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53年贺龙女儿贺捷生考上北大, 贺龙: 你是第二个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原作者脑洞快历史

贺捷生,是开国元帅贺龙和蹇先任的女儿。1935年11月1日,她在湖南桑植县的一家农户呱呱坠地后,便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考验。

走过长征的女婴

1935年10月,接到北上命令的红二、六军团正准备杀出重围,去追赶遵义会议后大踏步前进的红一方面军。

这时的蹇先任还没有任何生产的迹象,每天早上,她都要拍着圆鼓鼓的肚皮焦急地说,“孩子啊,你怎么还不出来啊,你爸爸就要带着大部队远走了,如果不跟着走,到时候咱们娘俩该怎么办啊?”

可能是感受到了蹇先任的呼唤,11月1日,贺捷生出生了,贺龙得知后大喜,命令部队乘势追击。

这一追击,红军势如破竹,连续取得龙家寨、十万坪和忠堡战役的三场大捷。

这时候,贺龙才长舒一口气,坐在指挥部跟身边的战友们说,“我当父亲了,你们说给这丫头起个什么名字好?”

时任副军团长的萧克刚刚娶了蹇先任的妹妹蹇先佛,他说,“军团长带我们打了胜仗,又喜得千金,我看就叫“捷生”吧,在捷报中出生的意思。”

贺龙高兴的一拍桌子,“好,就叫捷生,这名字响亮。”

因为红军长征有严格的纪律,其中之一就是不准带孩子,不管孩子多小,官多大,孩子都必须送人,毛泽东从中央根据地出发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孩子送给了老乡,贺龙也不能例外。

他也早就考虑到了此事,在蹇先任临产前,贺龙就去找了亲戚,“部队这次要走很远,一年半载回不来,而且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冷,孩子实在没法带走,留给你抚养吧。”

亲戚满口答应,说回去就给孩子找个奶妈,过两天就过来接她。分手时,贺龙给了对方一些钱,算是抚养费。

结果两天到了,亲戚却没有出现,贺龙有些着急,抱着贺捷生登门拜访,邻居告诉他们,亲戚前两天就搬走了。

贺龙只好抱着孩子回到家里,蹇先任舍不得丢下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亲骨肉,她央求贺龙说,不管多难,自己都要背着孩子走,要活娘俩一起活,要死一起死。

贺龙叹口气,“看来没人敢收养我们的孩子,罢了,我们干革命,不就是为了下一代嘛,这孩子咱们就自己带走吧,只是路上要辛苦你了。”

听了贺龙的话,蹇先任抱着孩子流了泪,心里却满是幸福。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军团从桑植县刘家坪出发了,出生还不到20天的贺捷生,成为了这支长征大军中年龄最小的一员。

还没出月子的蹇先任,抱着贺捷生跟随军团卫生部伤病员一起行军,卫生部长贺彪还贴心地给母女俩准备了一副担架。

伤病员的队伍走得缓慢,走到澧水河边,几架敌机突然扔下密密麻麻的炸弹,河面上水柱冲天,小船被掀翻了,很多人掉下了水。

驮着贺捷生的小骡马在岸边惊得前蹄腾空,差一点把放着孩子的箩筐掀翻,贺捷生吓得哇哇大哭。

贺彪一个箭步冲上去,把贺捷生从箩筐里抱出来,放到蹇先任怀中,自己则撑着一只船将他们送到对岸。

船驶到河中心的时候,贺捷生还在哭闹,蹇先任担心哭闹声会暴露目标,便用襁褓的一角捂住了孩子的嘴。

等到出了危险区,蹇先任打开襁褓一看,贺捷生憋得满脸青紫,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两天后,一行人才到达宿营地,蹇先任什么都顾不上了,光是给贺捷生喂奶、换尿布就已经占用了她全部的精力。

还没走出湖南,蹇先任便要求回军团总部。卫生部这么多伤病员,还有那么多丢不下的设备,蹇先任实在不好意思再让他们照顾了。

不久后,蹇先任和贺捷生回到贺龙身边。蹇先任拖着虚弱的身体,还要抱着年幼的贺捷生,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便会抱着孩子骑在小骡马上。

贺龙看到后,大惊失色,“这怎么行啊!若是骡马受惊,一摔就是两个,还是我替你抱吧。”

说着,他把马并过来,俯身从蹇先任手中接过贺捷生。几天后,贺龙想了个办法,把腰间的皮带勒紧,拉开衣领,把孩子放进衣服,就像袋鼠妈妈肚子上的口袋一样。依偎在贺龙胸前的贺捷生一声不吭,有种重回母亲肚子的安心感。

可是没过几天,就发生了一件大事——贺龙把贺捷生弄丢了!

那是过一个山垭口的时候,前后突然都出现了敌人,贺龙立刻打马狂奔,迅速调动山垭里的部队抢占两边的山岗,就在这时,贺捷生从他怀里颠了出来,落在了路边的草丛中。

贺龙毫不知情,他带着部队一口气奔袭了几十里,喘口气的时候,贺龙习惯性地去掏腰间的旱烟袋,这时,他才猛然发现少了什么。

贺龙大惊失色,带着两名警卫员,快马加鞭,火速返回寻找,路过一片树林的时候,几个坐在树下歇脚的伤病员看见贺龙驰马过来,站起身向他敬礼,贺龙的马飞一般的掠了过去,这时候,他心里只有孩子,只有他认定丢失孩子的那个山垭。

跑着跑着,贺龙突然反应过来了,他拉住缰绳,掉头返回到那几名伤病员所在的树下,问“你们看见我的孩子了吗?”

其中一名伤病员举起捡到的襁褓,“军团长,是这个吗?”

原来,落在大部队后面的几名伤病员,在路过那个山垭口时,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他们在草丛中找到贺捷生后,发现孩子身上裹着红军的衣服,认定这孩子是红军的后代,便抱着孩子一起赶路了。

贺龙欣喜若狂,赶紧下马抱过孩子,“是她,是她”,看着孩子哼哼唧唧地吮着自己的手指,泪水夺眶而出。

从湘西启程,跌跌撞撞翻过雪山,红二方面军一走就是7个月,在此期间,蹇先任的弟弟蹇先超冻僵在了冰天雪地,年仅16岁。

从雪山下来,就是草地,这里到处都是腐烂的草、浑浊的水、冒着水泡的沼泽深不见底,队伍再也没法以建制前进了,只能各自择路而行,水一脚泥一脚。

小小的贺捷生被饿得哇哇大哭,很多战士主动提出把自己的口粮分出一点来,都被蹇先任婉言谢绝,她说,

“现在的粮食就是命,不能舍了别人的命,救自己孩子的命。”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保安,中央财政部长林伯渠赶来看望蹇先任,问她还缺什么,蹇先任说自己什么都不缺。

这时,林伯渠发现蹇先任一直抱着贺捷生,便问孩子多大了,蹇先任告诉他已经一岁了,林伯渠奇怪地问,“一岁了还要抱?让她自己去玩嘛。”

蹇先任苦笑了一下,“孩子在长征路上跟着大人一起挨饿,营养不良,小腿是软的,还站不起来......”

林伯渠感同身受,当场就流泪了,他马上让随员送了条羊腿过来。蹇先任每天割下一小块,用长征路上用的搪瓷缸,放在火盆上慢慢炖熟,就上一块馒头或一碗米饭,细心地喂给贺捷生。

等这条羊腿吃光,贺捷生终于颤颤巍巍地从大地上站了起来。

寻找贺龙的歌

贺捷生两岁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贺龙担任了八路军第120师师长,战事繁忙,根本顾不上妻女。

而蹇先任也在军委总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经常需要下部队开展宣传工作。按照当时组织上的规定,下部队是不能带孩子的,为了不耽误工作,蹇先任只能把贺捷生托养在边区的一个老乡家里。

有一回,贺龙从延安开会回来,顺便来看了孩子,只见贺捷生穿了一身脏兮兮的衣服,孤零零地呆在一个小角落里。

贺龙快步走到孩子面前抱起她,小小的贺捷生看到穿着军装的男人,下意识的喊了“爸爸”,贺龙心里一阵酸楚,他自责的对贺捷生说,“娃啊,是爸爸委屈了你。”

任弼时、萧克等人知道这个情况后,联名上书毛泽东,请求将这个从长征路上走来的小姑娘留在贺龙身边。

毛泽东立即同意,并亲自安排车辆将蹇先任和贺捷生送到了120师所在地的陕西富平庄里镇,一家三口终于团聚。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抗战时局日趋紧张,贺龙也越来越忙,这时,组织又派出蹇先任去苏联红军大学学习。

贺龙考虑再三,将贺捷生托付给两名跟随他参加南昌起义的老部下,并让他们将贺捷生带回湘西抚养,出发前,贺龙再三强调,

“我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孩子的姓可以随人,但千万不可改名;二是一定要让孩子学文化。”

湘西山区的农家,贫穷潮湿,从小颠沛流离的贺捷生很早就懂得了寄人篱下的苦涩,她小心翼翼的生活、辛苦勤奋的劳作、刻苦用功的念书,盼望着有朝一日,贺龙能够接她回家。

因为得不到什么营养,贺捷生总也发育不起来,她娇弱的身体就像一棵长不大的小树苗,矮矮瘦瘦。

直到解放后,贺龙才将她从湘西找回来,15岁的豆蔻少女瘸着双腿,脸色苍白,性格也有些封闭。

老战友们看到贺捷生这个样子,心疼得不得了,总是情不自禁地把小姑娘搂进怀里。

他们还会找机会给贺捷生讲她父亲母亲的故事,说他们在残酷的战争间隙如何牵肠挂肚地想念她,

“闺女,你父亲是可了不起的人啊!在我们队伍中,没有一个人不尊敬他,不爱戴他,这么跟你说吧,你父亲都被人写进歌里了,而且这首歌在当年的抗日战场上流传很广!很多人都会唱呢。”

说到这里,大家抬手打起拍子,缓缓地唱了起来,

“他不是天上的神,他是地上的人,他曾和你我住在一个村,靠着你我近.......”

遗憾的是,那些曾经唱着这首歌和贺龙浴血奋战的人们,虽然能哼出它的旋律,却记不得完整的歌词。

作为贺龙的女儿,贺捷生产生了一种执念,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找到歌中的父亲,也有责任去寻觅这段历史真相。

此后,贺捷生只要遇到贺龙的老战友,就会向对方打听是不是知道这首歌,她还曾经缠着贺龙,让他回忆这首歌的来历。

贺龙慈爱地摸着女儿的头,

“当年确实有这么一首歌,但那是唱我的,我怎么会跟着唱呢,所以一句没记住。人们忘了就忘了吧,还回忆它做啥子。再说,现在有这么多歌颂共产党的歌,怎么能唱我贺龙?”

贺捷生倔强地表示,“我就是想知道这首歌,你不让别人唱,让自己的女儿唱还不行吗?”

贺龙顿时严肃起来,“自己的女儿也不能唱”,他还叮嘱贺捷生不要再向别人打听了,“这样不好,真的不好。”

贺捷生不敢不听贺龙的话,虽然心里一直惦记,却也没有继续打听,直到80年代,贺捷生去书店买书时,鬼使神差的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马可歌曲选》。

她翻开目录,看到了一个让她浑身战栗的名字——《贺龙》,这首歌的名字就叫《贺龙》。

贺捷生欣喜若狂,翻开了页码,正是她寻找多年的那首歌,

“.........他不是天上的神,他是咱们的好兄弟,他的手拉着你我的手,他是人民的真英雄。哎,你看贺龙将军过黄河,人民抬起头来笑呵呵!”

“第二个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1953年,18岁的贺捷生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入学前,贺龙对她说,“你是我们湘西第二个上名牌大学的学生,第一个是李昌,他当年考入了清华大学。”

听贺龙说到李昌,贺捷生眼睛一亮,“你也知道李昌?”

“我怎么不知道?他在我手下工作了好几年呢。”

贺捷生第一次听到李昌的名字,还是她在湘西读小学的时候,养父瞿玉屏说永顺塔卧雷老屋的孩子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说这是湘西偏乡僻壤的第一个清华生,这个孩子就是李昌。

当时,瞿玉屏还鼓励贺捷生要好好学习,考上清华等名牌大学,就像李昌那样。

而贺龙认识李昌,是在1942年,李昌被派到晋绥抗日根据地兴县任县委副书记,直接在贺龙的领导下工作。

贺龙知道李昌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不惜中断学业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很是佩服。

解放战争时期,李昌又去了晋察冀军区的第4纵队任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集宁战役、夺取清风店和解放石家庄的战斗,为新中国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贺龙对李昌评价很高,说他不仅是知识分子,也是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是难得的人才。

大概是因为贺捷生身边有太多优秀榜样,1960年大学毕业在即,贺捷生主动报名去支边。

那时候,远在西北的青海省计划筹建18所大专院校,急需大批人才担任教学工作,贺捷生想也没想就报了名。

贺龙听了女儿的想法后,沉吟良久,贺捷生从小吃了太多苦,他打从心眼心疼这个孩子,不希望她从自己身边离开。

可是知女莫如父,他了解贺捷生的秉性和抱负,也愿意支持她,最后,贺龙艰难地点了头。

就这样,贺捷生孑然一身,客居他乡,成为青海民族学院的一名历史老师。当时的青海,气候相当恶劣,条件非常艰苦,教师每月只能领15斤粮食、半斤油,有时连盐都领不上。

虽说在多愁善感的年纪,但因为贺捷生儿时不寻常的经历,导致她面对这些艰辛时,总是能够泰然处之。

贺捷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们,在辛勤工作的同时,她也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

1985年,当贺捷生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西部采风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她感受到一种重返家园的愉悦。

贺捷生挥笔写下散文《假如我还年轻》,并深情的将青海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86年,时任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的贺捷生参与主持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撰出版工作,历时十多年,这部10卷本、1500万字的军事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发行,并获得国家图书最高荣誉奖。

1995年,贺捷生退休了,她开始集中精力从事历史研究工作及文学创作。

1996年贺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