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青椒自曝: 入职985后的真实体验

对于在国内求职的博士而言,985高校可以说是天花板中的天花板,是最有“飞升”机会的大好平台。很多学者也好奇985高校求职的具体过程和真实的工作体验,今天,我们来看看985青椒的体验心声。

要评职称,每周至少四学时

分享者:小红书用户@钢笔大旧旧

个人情况:某985高校,工科,无博后经历,教学科研岗,非升即走,暂时没有安排好办公室,居家办公为主。

总结:累并自由。

主要任务:备课,讲课,科研,指导学生。

| 入职半个月

最近正好赶上申请国自然基金,一轮一轮的形式审查,从寒假在家就开始写本子,由于第一次写没有经验,也是第一次写中文的本子,一直改来改去。

开学第一天晚上就有课,一周只上一次课,备课也是要花费时间精力的,不过应该没有比我上课更少的教学科研岗老师了吧。

由于刚开学,也算是刚入职,学院和实验室大大小小的会也要参加,一次会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就过去了。基金冲刺阶段又下达了指导学生做项目的任务,一共两组学生,八个人,也不轻松。最后通宵了一次,在学校deadline之前两天提交了本子,不想改了,并且决定再也不打开文件看了。第二天工作时间出去吃了个饭看了个电影,看着电影睡着了。本来打算周末回家呆两天,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刚到家就接到通知周一出差,于是今天赶紧返回学校,时间全都浪费在了路上。在家也没早睡,指导的学生项目出了点问题,帮着查了一下文献,突然找到了一个可以做的点,然后就熬到一点多。发了工资,工资属于说出来大家不信的那种,新人新办法,今年没有绩效,明年有没有我还没搞清楚。明天早上不到六点就要起床出差,下午赶回来上课。总结:时间相对来说还是自由的,只要不上课不开会,学生不找你就可以白天睡觉晚上干活,工作就在那里,啥时候干随你。财务是不可能自由的,老教授有的会有钱,但也有很多没啥钱,时代不同,资历也不同,青年教师和老教授无可比性。工作环境还挺好的,学院的行政老师偏年轻,都很好。学生挺可爱的,年轻真好。刚把基金本子交上去就想着要赶紧科研,搞论文,最近有个还不错的会议,但是感觉赶论文时间来不及了,怕继续熬夜猝死,遗憾的放弃了。青椒工作真的比读博累,之前听师兄们说,自己终于体会到了。所以说做博后攒成果真的比青椒来的快。

| 入职一个月

出差的路上跟学院资深教授聊天,我说工作之后比上学的时候累多了,他说你这才哪到哪,等你工作几年,承担的事情越来越多,会越来越累。

基金本子交上去之后就没有那么忙了,其他事情没有deadline,于是自由了很多。但是自由并不代表闲,各种事情要做,没闲着,自己规划好时间,也不算特别累,我习惯了熬夜,晚上可能一点半睡觉,第二天八点半才起床。

我这学期虽然只有一门课,每周两学时,但是下学期至少要上两门课,每周至少四学时,否则达不到评职称的要求。正好碰到学院修改教学大纲,为了避免以后上自己非常不熟悉的课,我果断选择自己负责两门课程,新开一门数学课,数学分析,数理逻辑,这课想学好不容易,讲起来也难,另外一门又是现在计算机专业大火的课,以后备课挺麻烦的。

之前有人看到我描写的状态就不想去高校了,这个完全没必要,那半个月是高校教师最忙的时候,肯定不是天天都这种状态。比如,昨天晚上我就第一次去附近的大商场吃了顿火锅。

下面说一下高校工作的好处。1. 相对自由,绝对自由是不可能的。2. 做科研有成就感。3. 有些高校有不错的附属学校,比如我现在工作的学校,附属幼儿园到 全都配套,而且质量挺不错的,不用考虑学区房的问题。4. 学生都是年轻人,在一起有活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老师的任务和压力都是不一样的,希望给想要去双一流大学当老师的小伙伴一个参考。

青基是头等大事

分享者:小红书用户@茜弱茜子

个人情况:一线城市985,教研岗副教授,研究方向是计算机网络cs.NI;

入职两个月,做个简单的复盘。似乎做了挺多事,但又似乎一个完整的任务也没完成……

| 青年基金撰稿这算是入职后应该提上日程的头等大事,可发现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十二月中旬准备过两周,梳理和敲定了研究点,可提笔就有种写不下去的感觉,也许太执着于所谓“高大上”的话术,而忽略了先搭建内容之间逻辑的重要性。接下来一两周需要奋笔疾书了,无论好与坏先给个初稿……

| 论文撰写论文1基本成稿,在原有完成度50%的基础上完成了剩余的40%。

论文2完成模型的证明部分。论文3的第二轮大修完全打乱了我过年写基金的计划。奈何这临门一脚的修改再难也得按意见增加内容,完成度90%。| 杂七杂八的工作审了7篇论文。其实这几年陆陆续续审了有六十来篇论文了,现在已经只接领域内IEEE trans等一些顶刊或者特别感兴趣研究内容的手稿,但仍然对于如何成为学术编辑感到迷茫……

指导学生。两名本科生毕设、一名硕士生和一名博士生。博后期间带学生给课题的时候试错了一些方法,现在基本按照自己当前正在进行的研究点、按学生类型进行分解布置,更有助于自己的指导,并形成学生/自己研究链的紧耦合和正反馈。参加了一些比如研究生答辩的学院事务性工作,目前看来不算多,但不好说还得观望观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