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8小时工作”逐渐退出私企, 难怪大学生想进体制内, 差别很明显

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生在人群中比率的增多,他们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

虽然大学生并不少,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培养这么多年学生还是要付出不少汗水和成本的。毕业生能否得到满意的工作,无论对学生还是家长都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考编、进国企这种原本更受家长认可、却可能被年轻人视为“平淡”的选择,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目标。

大学生想进体制内,不只因为稳定,私企可能有“倒推”作用

毕业生的求职方向有很多,从整体来说主要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不同的方向。能够成为公务员、或者进入有编制的单位以及部分典型的国企,通常称之为“体制内”。

而这类岗位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稳定,这也正是家长和长辈高度认可的原因。不求子女能赚大钱,但求未来能过上安稳无忧的生活,这才是现实。

不过,现在这么多大学生选择听父母的话,争取进入体制内,其实还不只是因为稳定。私企求职环境的变化,或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倒推”他们投向另一个方向。

如果说以前私企吸引大学生,主要有绩效工资高、升职空间大、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优势,那么现在这些优点可能在各种原因之下弱化了。

而更令同学们比较在意的,是工作时间。在很多家长眼里,年轻人可能不如自己肯吃苦,但别忘了现在不少体制外的岗位,在岗时间跟以前不是一个概念。

“8小时工作”逐渐退出私企,难怪毕业生想进体制内,多方面差别明显

笔者已经毕业很多年了,记得刚走出校园的时候,对应大学生的工作还是不乏“早八晚五、周末双休”的条件;大家主要考虑的是工资水平。

可后来离职再想换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这种工作时间在私企中已经并不好找了。这种现象可能很多毕业生和专门关注就业的人士也发现了。

有人提出,“8小时工作”的模式逐渐退出私企,普通大学生在私企里能找到的工作,可能多为每天10小时或以上,周末单休的形式。

如果求职者不能保证上班的地点“离家近”,那么还要考虑通勤时间。所以,考虑到这些因素,也难怪毕业生想进体制内工作。

“体制内”与私企在工作时间方面,通常就能呈现出很直观的差别。在“8小时工作”渐渐从私企退出时,体制内的岗位依然能保持这种优势,便于平衡工作和生活。

而两者的差别还不只在于时间,从工作节奏上看,前者一般也舒缓些,职员只要做好本质工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而我们去面试私企岗位时,是不是很多毕业生首先被问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可见,差别确实很明显啊。

再说说工资方面,以往不少同学对二者的薪资水平有误解,好像只要肯努力,去私企一定会比事业单位和国企挣得更多。

实际上别看体制内的工作月收入不算很显眼,但那是扣除了五险和较高水平的公积金后的结果。再算上其他福利的话,待遇是超过不少私企的。

面试体制内的工作,能力只是一方面,求职者还需留意这个问题

更多的大学生已意识到,家长劝他们找体制内的工作,确实是值得采纳的经验之谈。每年春季和秋季招聘季,也是这类岗位公开纳新的机会。

好的工作往往也伴随更多要求,在学历、专业技能等方面,普遍比私企标准高些。不过需要提醒大学生的是,想顺利进入体制内,能力只是一方面。

有个问题求职者需要留意,那就是自己的个性是否符合这类单位的工作氛围。其实很多毕业生的客观条件都符合用人标准,但为何最后有人能为入选的呢?

面试环节里,负责招聘和打分的管理层,会通过一些看似简单的提问,来观察求职者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习惯。

体制内的工作未必节奏多快,但一定要确保认真严谨,很小的失误可能给周围同事和上级带去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个性稳重、不浮躁、低调的同学,往往更容易得到认可。

今日话题:你觉得体制内和私企的差别还有什么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