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地上迎来了勃勃生机,尤其在广袤的农村也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教育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对于农村孩子来讲含金量最高的升学道路,则是现在人不屑一顾的初中中专,也叫“小中专”(相对于 毕业考取的中专而言)。
走投无路的他(我的童年伙伴小明)得到了“意外的惊喜”
1984年,以2分的差距与本县的重点 失之交臂,进入了一所农村乡镇的区域性普通 ,由于学校师资差,学生素质不高,复读三年考不上一个中专生的校园氛围下,再加上重点学校学的是“甲种课本”,英语第一课是“卡尔马克思”,而我们学习的“乙种课本”第一课是字母“A、B、C”,给刚刚进入 学习的大家一个自暴自弃的“充分理由”。
据小明讲,两年下来,在一边迷茫一边混时间”的情况下,根本看不懂高考题的小明做了重大决定,在距离高考不到150天的时候,决心考“小中专”,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复习,他真的考上了。
老天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农民家庭出身的小明,袓辈上都是农民,每当假期到来,都会帮着家里人种地、放牛、拾柴火,什么活都干,看着父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到头来却赚不了几个钱,生活的艰辛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他,因此在报考时,有一个心原就是“跳出农门”,看着报考的众多学校,有某某邮电学校、某某卫校、某某农机校、某某农校、某某冶金学校、某某财经学校。
在报考的学校当中,只要沾上“农”字边儿的一律不报,可是由于分数有限,最终以5科522分(语文、数学120分,其他三科各100分)的成绩,全县750名考生排名第17的位次(当年本县的初中中专升学率为2.2%),被省内某城市的一所农校录取,因为毕业就可以“吃皇粮”(包分配),虽然心里不愿意,但也只能到学校报到。
经过四年的学习,“小本毕业(因4年学制戏称小本)”的小明被分到了一个乡镇农技站,作了一名技术员,如今也是靠着4000多元的工资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
几个伙伴的“迵异人生”
另外还有几个童年伙伴,有个女生考取了某某市卫生学校,因为是“统招生”,所以毕业分配到市里的一家医院,目前已经是该医院里的内科里资深的外科医生(经过几次晋修,已是在职研究生学历),目前的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有个男同学考取某地区供销学校,也是小中专,在商业部门工作几年后,受改制影响,单位解体,现在从事个人经营,目前也只能是维持一般生计,年收入不到10万,是混得不太好的一个。
可以说当年这些农村初中考上中专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或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霸”,然而这些当年的学霸,如今都已经是年过50的中老年人了,当年在考取时,无一不是欢呼雀跃,也可以说是他们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可以说当年考取“小中专”的同学们确实学习不错,对于普通农村孩子来讲,考取小中专,即有政策的感召,也有农村孩子急于跳出“农门”的无奈选择,然而多年以后,大家送走了当年的韶华,各自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那次中考中第的“高光时刻”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朋友们,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小中专”的经历,有人说80年代的小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一本大学,不知是否恰当?欢迎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