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回归祖国,引起一片哗然
“真的假的?不愧是院士啊!”一时之间,大街小巷都是这些讨论声。
而这一切都要来自于陈雪梅这个人。
“美国科学院院士陈雪梅回归祖国!”2013年的这个新闻一出,便直接引起了国内众人的一片哗然。
有人对此心怀希望,认为国家又将会出现一位顶尖人才,但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作秀,也许这所谓的院士只是回家养老罢了。
可无论别人怎么讨论,这时候的陈雪梅已经到了国家学术研讨会的地点。
令其他人没有想到的是,此刻国内的各大学家却早已经激动的如同街道小贩,房间各个角落都是讨论声四溢。
对啊,谁能不激动呢。
一位院士回国,带回来的可不仅仅是名誉上的荣耀,更多的是她这个人脑海里无尽的知识与技术。
不久后若是再带几名徒弟,这一授十,十授百。日后国内生物学将可以飞速地上升。
并且,这次回来的也不止陈雪梅院士一人。
2013年,是人才变动最大的一年,在这一年,除了47岁的陈雪梅院士之外,还有着多达100人的优秀人士回到了祖国。
他们将自己所学知识全部回馈祖国,没日没夜地站在实验室内,用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教导着更多的新青年、新人才。
这足足一百位优秀人才的回归,他们又岂能不激动。他们也无法做到不激动。
而这时,陈雪梅院士已经正式接受了采访。
在采访中她表示:“我比较认同美国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金字塔结构,但我也喜欢分享,而且我更喜欢分享给自己的祖国。”
这一番话下来,陈雪梅赢得了全场喝彩,的确,仅仅是她在生物学上的成就便足以赢得每一个人的敬佩。
不过,相比于学术家们对陈雪梅院士的敬佩,更多的人还是,对她的生平事迹更为感兴趣。
而陈雪梅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02耳濡目染,选择生物学
陈雪梅,如今已经56岁的她既是远赴重洋的北大才子,也是桃李满园的国家“优秀教师”。
她的成就谁人不尊重谁人不羡慕,可又有谁能够猜到,幼年时的她却也只是个留守儿童。
陈雪梅,1966年出生于哈尔滨。父母为了让她能够接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决定一起外出打工。
于是,她便自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无论是开学放假亦或是逢年过节,父母都几乎未曾回家。
陈雪梅能见到父母的时间也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不过幸运的是,爷爷可以识字,因为这个原因爷爷在他年龄还小时便教她读书学习。就这样,她的启蒙教育时间早得远超常人。而爷爷也成为了她的启蒙老师。
在爷爷的教导之下,陈雪梅在上学之前便已经学会了不少汉字与古诗。
而这也恐怕就是她年少成功的基础。
据陈雪梅说,她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与爷爷在一起。有时候会去河边钓鱼,有时会一起坐在躺椅上面晒太阳数蚂蚁。
“没错,就是数蚂蚁。而且自那之后我便养成了习惯,闲来无事就会坐在那里数蚂蚁,一呆就是一下午。”陈雪梅自己哂笑道。
也许在别人看来数蚂蚁不就是小时候每个人都干过的事情,可对陈雪梅却不尽然。
蚂蚁的一举一动都被她看在眼里,他们如何行动,如何这么整齐划一,这些都给年幼的她埋下了一颗疑惑的种子。
不知是陈雪梅本就天赋异禀还是爷爷的提前教导起了作用,总之陈雪梅在后来的学习中,一直都处在名列前茅的位置。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她也极为听话孝顺。
学习、帮奶奶分担家务,甚至主动提出要干农活,其他孩子在这个年纪还仅仅处于玩乐的时候,陈雪梅已经走上了跑道。
她在与爷爷奶奶相处之时也一直都处于其乐融融的状态,但除了 那次的文理分科。
当时的女孩子大多都选择了自己所擅长的文科。而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爷爷奶奶在看到这个情况时,自然也是希望陈雪梅选择更加稳妥的那一个。
可陈雪梅这次的意见却与之不同。她十分确定自己想要学习的方向是理科。这也就导致了她与爷爷奶奶的观念相冲撞。
为了这件事情,那段时间他们三人是没少冷战。
不过爷爷最后还是选择尊重陈雪梅自己的想法。于是,陈雪梅距离自己梦想的生物学又近了一步。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的生物,也许是每天数蚂蚁的时候吧,也许是第一节课上的那份悸动吧!现在是不清楚了”陈雪梅在她的书中这样说道。
说服了爷爷奶奶,陈雪梅自然是学得更加起劲。
所以,在1984年,她以远超常人的优异成绩,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爷爷奶奶自然不会再干涉她的决定。
陈雪梅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大生物系的大门。
在进入了生物系的最高学府后,陈雪梅更是被生物的新奇美妙所吸引,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之中。
每日不是在讲座中听课,便是在图书馆里看书。
毕竟这“北大才女”的名头可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
03缺少机会,决定前往美国
“北大才女”四个字仅仅听起来便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但陈雪梅的天赋才刚刚被挖掘。
她用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功赶超所有的同学,一跃成为第一。更是在不久后便考取了“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
陈雪梅用她的自身行动验证了她才女头衔的名副其实。
而在接受了种种教育之后,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便埋在了陈雪梅的心中。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而这些,不是一个小小的证书或虚名就能带来的。
于是,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的念头。无视周围环境条件的艰苦,无视一切的阻碍,陈雪梅越挫越勇。
“她的毅力一向远超常人”陈雪梅的室友曾这样形容她。
而她的毅力的确远超常人,因为这一坚持便是四年。
整整四年的大学光阴,陈雪梅一分一秒都不舍得浪费,有时恨不得能将睡觉的时间都腾出来学习。
而她的这一番行动,甚至直接给北大带来一股“三点一线”的学习热潮。
可无论别人怎么讨论,现在快要毕业的她早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这些。
因为当时的国内,有关于生物学领域的职位是少之又少,而且往夸张了说,在当时那个知识匮乏的时代,陈雪梅甚至已经没有了更深一层次的内容学习。
如今她已然快要毕业,而寻找工作成为了一大难题。陈雪梅不是没有想过出国继续深造,但这笔费用实在太高,不是她这个普通家庭可以负担得起的。
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也随着自己的同学都已经逐渐找到自己的明确目标,陈雪梅更加犹豫不决。
虽然因为出国几率渺茫,她已经为自己寻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算是有了一个好的去处。可是这两件事情确实需要好好考量。
一个是承担不起却心之所向的出国深造,一个是简简单单却可以生活无忧的工作,无论放在谁的身上,这都将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可是时机来的就是如此巧合。
在她毕业的前不久,北京大学发布了一条消息“中美留学生计划正式启动”。
这条消息一出,陈雪梅瞬间就没有了任何担忧,这仿佛为她量身定做一般的计划,自然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既能代表学校留学美国汲取新的知识,又可以不用再担心任何费用,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陈雪梅在毕业后顺利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学习生物化学系。
04学成归来,荣归故里
初到美国时,这里的一切简直让她看花了眼。
先进的各项机器以及各种更加广泛的知识材料,都让她领教了当时美国的强盛。
但陈雪梅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开眼界长见识的,她来到这里为的是,增进自己的学术层面,学习更加多样的技术,取得更高的成就,而后报效祖国。
也许那时的中国在生物领域并不够先进,但总会追上甚至赶超,不过是时间问题。
想到这里,陈雪梅便不再多想,而是立刻将目光放在了科研方面。
在那段时间,她甚至忙得经常没有时间去吃饭,而通宵熬夜这些就更是见怪不怪了,更别提在衣服着装方面。
陈雪梅因为每天需要穿着实验室的防护服,直接导致自己的衣服都没有几套,就更不用说是否时尚这个问题。
虽然生活方面没有质量,但学术上却是质的飞跃,没多久,陈雪梅就成为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
但这些对于她来说还是不够,陈雪梅继续着之前的每一步,于是在五年后,她成功攻读博士后。
达到学位的顶端本应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可这时的陈雪梅却发现自己遭遇到了瓶颈。
无论她再怎么继续之前的研究都无法继续向前一步。
在想了许久之后她才明白,自己所需要的早已不再是理论方面的研究。
于是1999年,陈雪梅选择前往美国罗格斯大学担任教授助理。
“那段时间里的所学比我任何一个书本上的知识都要更加珍贵。”在后来接受采访时陈雪梅这样表示道。
人的经验永远都要远超于课本上的死知识,这个道理也是他从美国的教授身上学来的。
她与教授做过的每一个实验,他的每一句提醒对于陈雪梅来说都是醍醐灌顶的存在。
而这一学习,便是整整六年。
六年后,她顺理成章地转为了教授。
对于学术专家来说,时间向来是过得非常快的。以年度量时间在那么一个实验就要做好几年的时代来说不是稀松平常吗。
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陈雪梅一般,即使已经身兼多项荣誉,即使已经“教授”的名头傍身,她也依旧没有停止自己的自学。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而付出也总有一天可以迎来收获。所以2011年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一职便落到了陈雪梅的头上。
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她便一步步爬向了院士的位置。
这时的陈雪梅总算对自己略感欣慰,也总算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祖国。
美国的高薪,街道的纸醉金迷,这些早已经阻挡不住陈雪梅的爱国之心。
05国内现状,传业授道
在回国之后,国内的众人是如何讨论自己的,陈雪梅已经没有心情去打听。因为这个时候更吸引她的显然是国内的科研情况。
当时的生物学相比陈雪梅还在上学那段时间来说其实已经是翻倍发展,可对比同时期的美国来说,却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
可陈雪梅在看到那一个个年轻的面孔,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势头时,心中的石头却是落了下来。
如今的祖国早已经不同于往日,仅仅是她离开的这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国内就已经是突飞猛进。只是通过陈雪梅回国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人才方面的重视,就更不要说在2013年接连发布的许多政策了。
于是,为了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也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报效祖国的心愿,陈雪梅迅速便加入了科研组织。
但没几天她便发现了一些缺点所在,行事向来雷厉风行的她立刻就改变了实验室一贯的规模。
专家的能力总是毋庸置疑的,可这却不代表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教导几十人的团队。哪怕勉强可以,恐怕也都是落得个略懂皮毛、学艺不精的地步。
从利益最大化出发,将人数减少为十几人是最为妥帖的方法。
而这个方式一改变,所有的教授们精力便充沛了不少,也更加有精神去适应如今的年轻科研人员的生物钟。
陈雪梅在这期间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的所学全部传授给他人。
除此之外,她为了缓解科研室内严肃紧张的气氛,选择经常举办研讨会,以此增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因为在她的发现中,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对于人才的稀缺而感到渴望的,除了科研人员本身之外,恐怕便是国家了。
没错,人才是永不过时的财富、也是每个国家都会极度重视的宝藏,它能成为许多前景完成的前提;也能成为一个国家久盛不衰的基石。
06千千万万陈雪梅
我们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飞速的。
在几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尚且只是在追求温饱,那个时候的我们又哪里能够想到如今的壮阔景象。
可是现如今的我们不只是成功做到了当初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是已经变得不满足于此。
此刻的我们所追求的是更加高尚甚至更加精致的生活,那么将来,我们的生活又将是什么情形呢?
恐怕亦是此时想都不敢想的场面。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离不开祖国的强盛。它既是我们一切追求的根本,亦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结果。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早已经意识到了科技与教育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如今我国更是大力发展科技与创新,渴望着更多人才的出现。
如今的新冠便正是最好的回答。
作为最快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作为最早研制出疫苗的国家,民众的团结一心、一呼百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可科研人员的重要性,却也在这个时候显示得淋漓尽致。
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高质量人才的出现,国家也早已经处在了一个新的局面。
谁不是为了成为人才而努力,谁不是想要有一天为国家做出贡献,每一个人都在为此努力着。
而现如今的学生们亦是有着自己的热血,随着各种“内卷”,随着考研、读博热度的增加,如今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早已经达到了最高点。
他们也许不会宣告世界,却都在默默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期待着能够为国效力的一天。
或许因为对就业平台或对知识的渴望,出国留学的学生现如今有着不少,但其实像陈雪梅这般,学成归来的却是占据更多数。
相信今后,不仅仅是像陈雪梅一般的人会越来越多,选择出国留学的人将也会越来越少。
人的一生,总是漫长,若是再没有梦想或信念在身上,又怎么会活得精彩,当我们将目光放在祖国身上,祖国人民的尊敬自然也会落在自己的身上。
参考文献
[1]光明网:大国科技创新呼唤更多“高精尖缺”人才。
[2]中国行业研究网:中国人才市场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
[3]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人才市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