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学历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大家都不敢轻易松懈。
买学区房、带孩子上补课班、送学生参加竞赛等种种行为,本质上都是为了能让同学们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从容面对“分流考试”。
然而随着高校的逐步扩招,社会上大学生的数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从2015年到2021年这短短的6年时间,应届生人数从749万走向了909万,甚至有相关学者预测,在22年毕业季将会有1076万学子走出象牙塔,扛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但大量的应届生涌入人才市场,往往会加剧职场竞争,在岗位僧多肉少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掌握了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很快就能够意识到——本科生的身份似乎没那么值钱了。
本科学历“式微”,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以前,本科毕业生虽然算不上是“稀缺人才”,但也不至于陷入“家里蹲”的困境,只要有耐心、有实力,想找到一份能长足发展、养家糊口的工作还是很简单的。
可近两年,在用人单位“掐尖”招聘的情况下,本科学历似乎已经不再受到重视,甚至很多优质岗位都是研究生起步。
那么,这种局面的出现,单纯都是本科生基数增多的“锅”吗?事实上,现如今大学存在“就业难题”,也与自身因素有关。
大学与 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大学更倾向于自学,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剩余时间全部都交由学生自己安排,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唠叨,一切全靠自觉。
但自由的空气往往会滋生惰性,不少同学进入大学后就开始放飞自我,每天不是熬夜打游戏,就是早上赖床不肯上课,而“60分万岁”的说法,更是进一步给予了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借口。
不过,等到春招、秋招阶段,问题就会一一显现。一方面,由于同学们只有毕业证与学位证,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实力与相关从业资格做支撑,很难在职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眼高手低”的求职态度,不光会给自己的择业之路设下重重障碍。相应的,用人单位心中也会给本科生群体逐渐打上“实力差”、“学历水”的标签。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教育部发布相关通知,表示 阶段毕业要求将迎来新规定,大学生们不能再继续混日子了。
大学生迎来一项“坏消息”,毕业难度再次升级
眼见着本科学位证“含金量”直线下降,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调整。
根据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相关文件中显示:要进一步加强 机制,对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学实力进行定期评估,对学生毕业生论文不定期抽查。
换而言之,同学们毕业难度升级了。如果按照以往的标准,大四毕业生在满足不挂科、学分修满、论文答辩结束三个条件后,就可以申请毕业。
前两个条件还好说,毕竟老师也不希望在这个节骨眼给学生找不痛快,但写论文却着实难倒了一大堆学业不精的准毕业生。
为了顺利过关,部分学生动起了“歪脑筋”,打算用“借鉴”、抄袭等形式蒙混过关,而有些不良商家则恰巧抓住了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花钱为自己的论文“保驾护航”,甚至还打出了“百分之百通过”的宣传语。
针对学生弄虚作假的行为,相关部门明确表示,如果在答辩或抽检过程中,发现准毕业生存在论文违规行为,不光本人要重新返校接受评估,还会被收回学位证以及毕业证,并且在3年内都不得在重新申请学位。
另外,这项约束对于导师同样具有约束作用,按照规定,一旦论文查出抄袭、代笔行为,那么相关责任老师也会负起连带责任,影响未来晋升评优。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重压之下,论文指导老师必定会更加严格。对此不少往届生都表示:幸亏我毕业的早呀!
毕业标准严格后,对毕业生是好事
乍一看,对论文审核严格似乎是在为难同学们。
可实际上,本科阶段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只要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在撰写论文期间仔细寻找素材,积极与老师沟通,一万字的论文对大家而言并不是不可攀登的高峰。
相反,毕业标准严格以后,不管是指导老师还是毕业生本人,都会在这一阶段沉下心来耐心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反倒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为顺利找到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