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中小学生将要开课学煮饭”, 大大的支持, 小小的担心

这两天最大的教育新闻,恐怕莫过于“9月份开始中小学生要学煮饭”这件事了。

当然,现在新闻一上各种搜索榜,一般或多或少都有点标题党。

其实真正的新闻内容,是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其中的劳动课程内容广泛,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三类。

即便是日常生活劳动,也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很显然,煮饭只是劳动课中极小的一个部分。

人们拿煮饭举例,只不过更通俗易懂而已。

02

对于让孩子参加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我是非常赞成的。

记得台湾作家刘墉这样谈过自己的育儿理念:

“我希望儿子未来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整只龙虾吃得干干净净,让对方知道自己见过场面;而当女朋友家龙头漏水时,又能立刻拿起扳手修理,让对方知道自己绝非娇生惯养,而是有责任担当。”

对刘墉的话,我深以为然。

用一句俗语来说,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

或者说,“扫得了天下,也扫得了一屋”。

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孩子们所欠缺的。

03

我们当前教育的问题,在于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

孩子们的文化课分数足够高,但动手能力足够差。

在很多年前,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期智力竞赛类节目,里面的选手都是国内名牌中学的拔尖学生,虽然比赛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但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可是,最后一道操作题却难倒了所有学生。

难倒他们的,不是百科知识,不是数理化,而是一支铅笔。

题目的要求是:每人用铅笔刀削一支铅笔,看谁削得又快又好。

本以为题出得过于简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这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中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把铅笔削得像那么回事,甚至还有一位同学削到了手指!

现在的家长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去给孩子包办一切,让他们去“一心只读圣贤书”。

于是,博学多才的孩子们连一支铅笔也削不好。

04

孩子们应该学的知识,不仅限于书本。

记得儿子上学的时候,做实验弄洒了溶液、打碎了试管那是常事。

他的手除了做试卷的笔和吃饭的筷子,几乎没拿过其他东西,怎么可能做好实验操作!

后来,在假期里我们专门让他多做家务,甚至让他天天做饭。

一开始,他打个鸡蛋都哆里哆嗦,炝个锅就吓得跑出厨房。但随着做饭的次数越来越多,厨房里那点活慢慢也做得有模有样,可以从容地面对油盐酱醋。

据他自己说,在厨房里下的这番工夫,对他在实验室里的操作确实有帮助。

我们其实可以想象,如果在厨房里对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刀铲叉剪能操作娴熟,在实验室里怎么可能手忙脚乱。

很多事情、很多道理,其实都是触类旁通的。

会做家务,会做其他事情,对学习、对工作,实际上都有启发和帮助。

05

在我们小时候,收割庄稼,烧水做饭,摸鱼捉虾,割猪草,捡煤球,那都是生活中的必备技能,不用专门去学。

现在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当年一样的环境,缺少锻炼的机会,学校开设劳动课程,非常必要。

不过,对于如何落到实处,我还有几点小小的担心:

一是会不会流于形式。

劳动技术课在课表上一直是有的,但实际上却是相当于没有,全都让位于文化课的学习。

观念的改变,师资的配备,时间的保障,设备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会影响着劳动课的开展。

如果只是学校老师上课说说,家里父母帮忙做做,然后拍点照片存档,那和不开也没有什么区别。

二是会不会以考促学。

我们的教育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推进素质教育,往往会用应试教育的法子。

比如为了加强体育教育,于是体育进中考,于是孩子们天天练考试的那几项。

比如为了增强实验能力,于是实验进中考,于是学生们天天练中考的那几个实验。

将来劳动会不会进中考,弄几个煤气灶要求学生现场炒西红柿鸡蛋,然后评委老师打分?

如果那样的话,有点可笑了。

三是会不会催生新的培训项目。

只要学校有要求,只要对升学有帮助,只要家长有需求,社会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培训班。

“双减”之后,学科类的培训班少了,但其他类型的培训班,仍然红红火火。

希望将来,不会出现“煮饭培训班”。

我们对教育课程的设计一直很好,而且是越来越好。

但在操作层面,总是有点脱节,跟不上规定。

好规定如何真正落实,这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