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十几年前,我们如今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在社会大踏步迈进之际,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专业度以及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校园教育视为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而高考更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所以为了让同学们快速适应以“人才为导向”的新时代社会,关于教育方面的改革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其中新高考的带来,更是彻底打破了文理分科的传统形式,毕竟不管是“3+1+2”还是“3+3”模式,都能够让同学们进行自由组合,挑选出自己的优势学科,从而在未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培养。
新高考的到来也伴随着争议
虽说新高考的带来让学生摆脱物化生、史地政二选一的束缚,但自打2021年八省联考过后,在家长群体中有关新高考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而大家之所以会产生争议,主要还是停留在了“专业覆盖率”的问题上。
以常见的“3+1+2”模式为例,按照新高考的相关规定,代指语、数、外部分的“3”不发生改变,而“1”部分的首选科目则会在物理与历史中间产生,剩余的“2”则在余下的4门副科中进行自由组合。
乍一看,12种学科组合方式,将会引导学生进入更加适配的专业内学习,可以让优质人才得到专项培养,从而成为行业内的高质量人才,可现实情况却不如理想那般美好。
在“学历内卷”的时代,本科生的地位持续下降,而想要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结局,就只能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掌握主动权。
可众所周知,新高考模式中,每个学科的专业覆盖率都是不同的,所以同学们在进行组合的时候,就势必会存在偏向于倾斜,而被放弃的学科自然就成为了被冷落的对象,甚至连带着老师也面临职业危机。
新高考落地后的第二年,这2门学科成功坐上“冷板凳”
虽说高考不能完全决定学生的命运,但作为全国性分流考试,其重要性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选科过程中,大家都会仔细斟酌后再决定。
其中有2门学科就被打入了“冷宫”,就连任课老师也坦言自己想转行。
●历史成为了被大多数人抛弃的那一个
说起历史的冷遇,不少家长会觉得难以置信,认为历史作为能与物理分庭抗衡的“对家”,即便是瘦死的骆驼也应该比马大。
可现实情况却是,物理专业覆盖度达到90%以上,而历史类能够报考的专业不过53%,两者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再加上2021年采取新高考的省份,文史类分数线普遍要比理工类高上50-60分,其中辽宁省本科分数线更是相差120分,这就足以令同学们退却了,所以大家如果不是铁了心想报人文社科专业,或者在文科方面有天赋,基本都不会选择历史。
●地理同样也不受待见
作为原本最偏向于理科的文科“成员”,地理的位置一直有点尴尬,特别是在新高考“物化”捆绑的情况下,地理就更加不受待见了。
一方面,地理的“性价比”确实不如生、政两门,毕竟物理是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必选项,而思政则是进入警校、军校的加分点,相较而言,地理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另一方面,对于已经确认“物化”组合的同学来说,地理夹杂在其中有些“不伦不类”。
如果论学习难度,地理学科其实并不比生物轻松,但论专业覆盖度也不如“老理综”组合,还不如老老实实考“物化生”了。
学科坐上冷板凳,想要报考的同学难道没办法了吗?
人都是懂得趋利避害的生物。因此,在家长想要保证专业覆盖率,学校想要保证本科上线率的情况下,学生所谓的“自由”组合难免会受到限制。
不管是班主任老师还是父母,身边人都会竭尽所能地劝导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最优解”,但这种行为无疑会干扰到同学们自己内心的判断。
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发生,教育部也做出了相关调整,在2022年发布的相关文件中,就对 开设课程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对12类学科做到应开尽开,不能从客观因素上影响或者阻挠学生自由选择科目。
这样看来,有其余学科组合想法的同学,应当能够放松一些了。
选科既要考虑到志愿问题,同时也要兼顾自己的能力才行
从各省份发布的通知来看,继八省联考之后又将有7个省份加入新高考的阵营中,但笔者要提醒大家一句,在选科时顾念这专业覆盖率固然重要,但也要综合自己的实力再进行选择。
如果学生偏科比较严重,或者对物理、化学一窍不通,那么在赋分制下,很容易成为别人的垫脚石,从而与本科院校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