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不轻信大厂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00后的“反向操作”,有用吗?

前段时间有一则短讯,说是00后毕业生求职,也开始“反向背景调查”了。

具体来说,是浙江某高校的硕士应届生周旭,在陆续收到多家“大厂”的入职offer后,没有像以前的80后和90后一样,略带“奴性”地闷头面试,而是从去年6月的秋季招聘开始,就抱着对企业的明确要求,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向自己抛出橄榄枝的数家企业进行了多方位的了解,甚至还对各企业的地点、行业、平台大小、薪资水平和文化背景进行了筛选排序。

先是挑选出了五六家企业,接着从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前提出发,选定了一家自己认为更具活力和创新的公司。

显然,相比80后和90后的“负重前行”,拥有全新思维方式的00后年轻人,在求职就业时更懂得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资料,在尽力了解用人单位的同时,更好地选择入职机会、保障工作权利、避免招聘诈骗。

不迷恋大厂的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00后年轻人或将成为最优秀的一代“职场人”。

80后大学生的毕业季,往往以家庭为重。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拮据节俭的家庭条件下,纸笔要省着用,衣服要补着穿,几乎在整个中小学生阶段,都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电视机来接受信息和放松娱乐。

所以80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学习提升价值、读书改变命运的箴言,甚至在教育子女时,不用老师多说也会不假思索地给孩子灌输中考高考的重大意义。

所以80后在职场的升迁荣辱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一方面是对家庭经济责任大包大揽,甚至对孩子的升学就业早早“布局”;

一方面迫于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从不敢轻言辞职和跳槽。

90后年轻人以“杀马特”造型出名,起初和80后年轻人一样,也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

但事实证明,90后的童年比80后优渥和阔绰,早早地接触了手机、平板和电脑,对海量网络资讯通盘接受,催生了社会中多元各异的小众亚文化。

可以说,在无数互联网企业不断竞争、攀比和融合的过程中,90后在海量信息中确立了规则、维持了生态,也创造了如今名动一时的“互联网大厂”。

尤其从近两年的疫情防控和阻击中,我们可以看出:

负重前行的80后,任性自我的90后,都是这个社会经济文化的“顶梁柱”,缺一不可。

相较而言,被称为Z世代的00后,从小在经济、家庭和责任上,就没有太多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从懂事开始,就习惯沉浸在手机、平板和电脑构建起来的网络世界里,他们的思想更开放,思维也更活跃。

从大学生活到求职就业,00后年轻人都希望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将选择权攥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像80后那样始终背负着家人和家庭的责任,像90后那样有着张扬个性,却因为纷至沓来、错综复杂的资讯观点,而时常感到迷惑痛苦。

而00后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接触海量网络讯息,几乎天生就具备更好的信息甄别和辩证思考的能力。换句话说,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是用人单位自己说什么,喊出什么广告语,就会简单盲目地选择“偏信”。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00后年轻人,都不迷恋大厂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

甚至像浙江某高校的硕士应届生周旭一样,在因为自身优秀而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以后,提前一年就开始对“入围企业”进行“反向背景调查”。

诚然,所谓“背景调查”,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

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谁都想多了解一点用人单位的内部真实情况,可不论是在网上查资料,还是向学长学姐们私下里打听,或是到诸如天眼查、企查查等网站上查看用人单位的关联企业信息、法律诉讼、失信信息和知识产权信息,你所看到的一切,可以说都是片面的。

毕竟真正的背景调查,肯定要请专业的机构和部门去做,还要花大价钱。

像硕士生周旭一样,在网络上多看几个帖子、多读几条评论,就以为做完了“背景调查”,这肯定是盲目摸象、一叶障目的做法。

因为网络上那些口碑、评论和吐槽,基本都是员工离职或跳槽后写的,负能量和怨气都很大,而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宣传广告,往往又是企业或团队“营销美化”后的结果。

网络舆论就是这样,不是埋怨、就是盛赞,参考价值可以说微乎其微。

而到了职场面试的现场,HR因为利益相关,告诉你的一般也是筛选后的正面信息。

所以说,周旭对用人单位的“反向背景调查”,更多的是一种求职态度,而不是一种就业模式。毕竟,像周旭这样考研上岸又如此优秀,能够吸引众多大厂HR目光的应届毕业生,实在是太少了。

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后连份“正经”工作都找不到,又何谈通过“反向背景调查”来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呢?

总之,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硕士生,不管是90后还是00后,在求职就业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能力强、学历高、翅膀硬。

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反过来挑选用人单位,而不是只能站在面试场里,等待HR的青睐和眷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