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大家不是在等我,是在等待哲学。”
这是一节在复旦大学公开课上,一位手拿香烟的教授的教学开场白。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复旦大学,无数学子对这位教授所讲解的“哲学”这门学科,总是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每逢这位教授的课,总是座无虚席、满堂精彩。
他,就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
除了知识丰富,讲课风趣幽默以外,王德峰教授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烟不离手的坏习惯。
有时候,上着课他也忍不住烟瘾要掏出来抽一根,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这也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质疑,毕竟为人师表,首先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形象。
一次在上课时,王德峰教授曾这样自嘲地说道:
“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课,不过我得提醒前排的同学们,你们最好还是先戴上防毒面具,因为接下来我不得不先抽支烟,否则的话我就会感到萎靡不振,请大家原谅。”
这不禁让大家开怀大笑,可笑过以后,一个更加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了:
复旦教授,上课能香烟从不离手,学校和学生却从不反对,这是为什么?
上课烟不离手
复旦大学是我国知名学府,想必大家对这里的老师印象,都应该是举止文雅、风度不凡等。
很多学生第一次去上王德峰教授的课之前,也是充满期待的,他们早就听过王教授的大名了。
然而上课的时候,大家竟然经常看见王德峰教授,一根接一根地吸烟,这让他们不敢相信。
王德峰烟瘾非常大,有时候一堂九十分钟的课,竟要抽半包烟。又因教室是个密闭环境,通风性能较差,因此烟味很难散去。
就这样,王德峰一边讲课一边抽烟的视频,很快就在网上流传开了,引起了不小的非议。
网友们的心理也挺矛盾的,虽然王德峰讲课确实很吸引人,但是这么多人吸二手烟,他们怎么受得了呢?
然而真实的情况就是,复旦大学的学子们,虽然一开始对王德峰一边讲课一边吸烟感到震惊,但是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也不在乎。
因为他上课时引经据典,讲得实在是太精彩了,这让大家几乎忘记了自己被二手烟所笼罩。
可在校的学子们虽然没有意见,也从没有一个人投诉过,甚至一些本不是王德峰的学生也要跑过来听他的课。
但是学校方面却不能坐视不理,毕竟视频已经传到了网上,这会对复旦大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为此,学校领导找王德峰谈话,希望他能改一改这个毛病。
学校方面表示,在公共场所不得吸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王德峰的行为虽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毕竟违背了公序良俗,这种做法很不得体。
然而,要想改掉这个习惯,对于王德峰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因为他们平时从事的是高强度的脑力工作,需要借助烟酒等来解压,这能缓解他们在精神上的疲劳。
虽然理想情况下,王德峰可以下课后再过烟瘾,这也是学校所希望的,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
因为王德峰太受欢迎,他的课几乎整天都排得满满的。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几乎一会都停不下来。
最后,学校只能灵活处理,把选择权交给王德峰的学生,让他们投票表决,到底允不允许他一边抽烟一边讲课。
投票的结果一点也不意外,绝大多数同学都不反对王德峰抽烟,虽然他们不喜欢二手烟,但架不住他们喜欢王教授的课。
最后,学校方面就默许了王德峰,算是皆大欢喜。
王德峰对此非常感动,他没想到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竟是这么重要。
他虽然烟瘾极大,但却是个明白道理的人。
“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危害更大。”这些王德峰怎么可能不知道,因此他经常在课堂上对同学们道歉,笑谈检讨自己的行为,并建议大家带上口罩。
而王德峰,也开始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起课来。
王德峰常说:
“哲学是需要经常思考的学科,总是照本宣科是学不好哲学的,既然要思考,我就免不了要抽几支烟,否则的话,我的思维就会陷入停顿,思考就不顺畅了。
所有听了王德峰的课的学子们都对他表示理解。
在课堂上,听着王德峰细致入微地讲述,他们逐渐沉溺在哲学的世界中,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谁还会在乎周围的烟雾缭绕呢?
就这样,师生之间达成了妥协,这就是哲学魅力的真实体现。
很多时候,他们还在网上和那些就抽烟一事批评王德峰的人进行“论战”,维护自己尊敬的老师。
久而久之,在网络上批评王德峰在公共场所抽烟违背师德的声音也就逐渐消失了,毕竟他自己的学生都没意见,别人还要说什么呢?
那么,王德峰又是如何成为这样受人爱戴的教授呢?这还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从工人成长为大学教授
1956年10月,王德峰出生于江苏泰县。
1975年,他曾在上海东风有色合金厂,当了3年工人。
那时的王德峰虽然在工厂上班,却非常喜欢读书,涉猎非常广泛,包括哲学、经济学、文学等。
他通过各种渠道借来书籍,下班后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而这也大大增加了他的知识储备,也为他的课程日后能够深受学生欢迎,打下了基础。
王德峰的努力没有白费,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各地纷纷推进高考招生改革。
对于王德峰这样一直坚持学习的人来说,这就是他多年的努力即将得到回报的时候。
果然,王德峰一举考上了名校复旦大学的哲学系。
至于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一是出自自身的兴趣,二也是为了探究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在王德峰看来,在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一直是国际哲学的主流。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哲学,而且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
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特色是锻炼头脑,提升逻辑和思辨的能力,而中国哲学则在于养心,他要朝这方面努力,让中国哲学再次辉煌。
顺利毕业后,王德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担任,工作了五年,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国外哲学书籍的翻译。
这期间,他增长了专业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对他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到了1987年9月,王德峰辞去了出版社的工作,考取母校复旦大学的研究生。
获取硕士学位后,他留校任教,担任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教师兼美学教研室教师。
后来,王德峰又攻读了博士,最终成为哲学系教授。
不过此时的王德峰,虽然已经成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但他的名气却并没有多大。真正让他大火,则是源于一个契机。
教授的教学视频,在网络上疯狂流传
王德峰除了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外不太喜欢社交,平时基本就过着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从没想过自己能火起来。
他是个很传统的人,对网络不怎么了解,甚至连微信都不用。在2020年初,有些朋友给他打电话说,他的教学视频在网上火了。
王德峰对此还没有什么概念,他不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有多么快,他觉得自己一个搞哲学的人,又不是大明星,怎么可能火呢?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才让他认识到,时代变了。
有一天,他在下班的路上穿过一条小巷子,突然有个老太太跟他打招呼。王德峰很奇怪,他并不认识对方。
没想到,老太太却说:“你不是王教授吗?现在你可有名了,我们全家人经常在网上看你的视频。”
这件事令王德峰非常感动,他没想到自己讲的课能这么深入人心,甚至老少咸宜。
王德峰一直认为每个民族都需要独特的思想,而哲学就是承载这种思想的最好的载体。
哲学研究不能只是让专业研究者自娱自乐,也不应该是晋级职称的途径,而更应该去服务大众,开阔民众的思想。
如果,一个哲学研究者能够拥有这份社会责任,能够在思想上对老百姓,尤其是思想尚不够成熟的年轻人形成正面的影响,那这份努力就非常值得了。
通过网络这个途径,让自己的思想传达给整个社会,王德峰感到很高兴,这么多年的研究终于开花结果了。
然而,网络传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盗版和假冒。
有些居心不良的人,看王德峰教授的视频火了,就以非法手段去蹭他的热度。
有的人单纯是偷偷录下来在网上发布转载,这样还算好的,还有更恶劣的,以王德峰为名义注册自媒体账号,进行圈钱。
自从王德峰出名以后,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和B站等平台上,出现了不少打着“王德峰教授”名号的账号。
账号里面的内容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水平低劣的鸡汤文,但他们全部以“王德峰”的名义发布,甚至还在卖课赚钱,进行非法牟利。
王德峰得知这种情况后,觉得自己必须要站出来,做点什么了。
他开始逐渐学习并接受网络这个新事物,同时在网络上公开声明自己从未做过自媒体,那些以自己名义发布视频和文章的账号都是假冒的。
王德峰也想通过正规渠道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于是他和喜马拉雅平台合作,专门录制了一个节目,名叫“中西思想必修课”。
一共一百集,每集十五分钟,这对于喜爱王德峰教授的粉丝来说是一个福音。
不过,粉丝多了也是有利有弊,其中出现了一些“黑粉”,他们对王德峰在网络上火爆而眼红,总是鸡蛋里挑骨头,对王德峰进行抨击。
驳斥哲学无用论
一些“黑粉”曾大肆宣扬哲学无用论,说这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毫无意义,从而批评王德峰是在自娱自乐,哗众取宠。
对此,王德峰只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意见。
他认为,哲学研究确实是少数专业人士从事的工作,但是哲学修养却是每个人都必须的。
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丰富,这只能通过哲学,学习哲学,开阔思想,最终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王德峰的理论系统中,哲学和科学并重,都是有价值的学问。
虽然在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哲学不能烤面包”,意思就是不能依靠哲学来谋生,科学比哲学更有价值。
但是王德峰认为,哲学也有其价值所在。
如果说,科学是一种知识,那么哲学就是一种智慧。大多数人进行的学习,都是知识的学习,目的则是为了生活、为了创造价值,这就逐渐形成了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
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迷失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内心也会浮躁下去。这时候就能体现哲学的价值了,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学问。
因此,哲学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王德峰的视频在网络上这么火爆,这么多人喜欢看,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人民大众是需要哲学的。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西方哲学中推崇的逻辑和思辨才是真正的哲学。事实上,这也是广大群众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王德峰的视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这一题材,是网友点击量最高的。
对此,王德峰也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东西方哲学,在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有所不同。
但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因为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探究这个世界的真理,只不过途径不同。
西方哲学的途径,是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出最终的真理;而中国哲学的途径,则是借助人类本心的生命情感,将真理阐述出来。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区分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而只有一个感性生命的世界,就在这个世界中,包含着一切真理。
而王德峰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自己对于哲学的认识传播给青少年,因为他们的世界观还不成熟,最适合培养哲学修养。
如今,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课外书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而王德峰教学视频的火爆,或许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
就青少年教育阐述自己的观点
对于现代青少年的教育方式,王德峰是颇有微词的。
比如两个人文精神类的学科,语文和思想政治。无论做题目还是阅读理解等等,都是有格式的,也是有标准答案的,王德峰认为这不符合开拓的思维。
这种教育方法,对人文精神是一种偏离,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应试教育。
不仅学校如此,很多影视作品甚至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它们旨在传递焦虑,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家长的教育方式。
王德峰认为,中国人在学习方面是有优势的,我们善于总结模仿,也能兼容并包,这也是中国青少年能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然而这又有些急功近利了,虽然学到了知识,但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好,最后也考上了重点大学,但他们只学习了知识,却没有强大的内心,遇到挫折后往往一蹶不振,这才是青少年最需要提高的。
王德峰涉猎非常广泛,他对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也非常有研究,因此他在讲课的时候也时常引经据典,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正是学生们喜欢他的原因。
王德峰的教学理念是,先从兴趣入手,把学生们吸引过来,然后再让他们逐渐喜欢上哲学。
加强精神方面的修养,逐步达到他最终的教学目的,从而弥补学生们在初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时代所欠缺的人文精神教育。
对于自己的儿子,王德峰也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
他要求儿子多读书多思考,却没有强逼着他做习题上辅导班。最终,王德峰的儿子只考上了普通大学。
不过,王德峰对这一点却不太在意,他认为自己的儿子虽然成绩一般,但是心志比较坚强,遇到挫折也能及时调整心态。
王德峰的热度仍未消退
王德峰教授的热度,在持续了两年之后仍在继续,他成了各大网络媒体眼中最热门的嘉宾,这让他本人也不得不感叹网络的力量。
目前,王德峰在抖音平台开了一个专栏节目,叫做“王德峰哲学研修班”。
在这里,他不仅讲述自己对于哲学的见解,同时也会连线观众,通过实例讲述自己的理念。
有一次,有个观众连线进来,说自己的丈夫去世一年了,但一直也走不出悲痛的情绪,希望王德峰能开导一下。
王德峰回答说:
“亲人去世是一种悲剧,为了冲淡这种悲剧带来的打击,只能依靠自己的信仰。”
“中国的传统思想包括儒释道三种,儒家讲究不要因为逝去的人伤害活着的人;而佛家讲究缘起缘散,要想开;而道家则将就顺其自然,因此只要对中国哲学感悟够深刻,就能逐步走出悲痛了。”
王德峰的这番论述,引起了场上经久不息的掌声,而那位连线进来的听众也对他的开导表示了感谢。
这就是王德峰的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或许它并不能产生什么经济效益,但是在精神世界的养成方面,绝对是无价之宝。
结语
现代社会,是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人们往往重视实用主义,但尽管如此,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应该有成长的空间。
王德峰教授的这种理念,却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他们希望能走进王德峰的精神世界,学习他的思想。
而王德峰,也打算在空余时间写一些书,将自己的思想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哲学虽不是谋生的学问,但它却能辅助那些可以谋生的专业技能。熟知哲学的人,他们也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变得更强,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变了。
希望能有更多人接触到王德峰的哲学思想,学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并思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