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会提问》, 学会批判性思维, 过通透的人生!

本文3900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你可以收获如下问题的答案:

1 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

2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3 哪些因素干扰了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

4 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步骤?

5 论证中的谬误有哪些?

6 各种证据的效力如何?

该书讲得并不是学会如何提问,而是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传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落脚点仍旧是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的书友,请继续阅读。

01 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性思维?

互联网时代,我们想要获取知识、信息或者观点,简直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

拿地图APP举例,以前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可谓前行艰难,需要不停地问路、打听,稍有不慎,就会走很多的冤枉路。现在有了这个软件,它至少能给你规划出3种以上不同的路线选择,绝对是出门必备的行走指南。你基本不用去怀疑它的准确与否,因为,它是依据全国交通大数据而得到的客观事实。

与之相反的,充斥在我们周围的信息,更多的是观点,而非客观事实。

手机辐射对人体有害吗?国际流行病研究员的院长认为,手机会产生有害的辐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南卡罗来纳州医院的一位专家宣称,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手机和癌症之间的关系足以对手机使用者发出健康预警。

4月份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期,网上关于辽宁捐赠上海物资反被倾倒的文章,被广为关注,并引起了众多网友的义愤填膺。同时,还有一个较冷的论调,说,有很多外国间谍在搞这种拉仇恨的事情。

前几天,学生教材毒插画的事件登上热搜。与之相关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实名举报曹文轩“夹带私货”的文章,网友对此事依然是义愤填膺,并惶恐不安。当然,还有一个较冷的论调,说,其实两人宿怨已久,有人故意带节奏。

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只能全盘接受别人兜售的观点——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但所说往往真假参半。如果你被带进了节奏,有可能,你就成了别人的牵线木偶,或者别人手中的一把刀。

俗话说,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在了解真相后,装糊涂。批判性思维,有助于过一个通透的人生。

02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1 作者的释义如下:

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

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

派曰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了一下:

当了解到一个观点、概念或知识时,不要急着肯定,要追溯作者得到这个结论的推演过程:他是按照什么叙述逻辑得到这个结论的?他的理由有哪些?他证据的效力如何?他论证的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时刻带着这些问题理解作者的内容并得到答案,就基本算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了。

“我们需要靠自己去问为什么,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2 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

并不是说我们要摈弃海绵式思维,而应该根据知识来源的不同,辩证地对待。两种思维方式是可以互补的。

3 弱批判性思维和强批判性思维

03 哪些因素干扰了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

1 你的提问会给被提问对象带来不快,甚至会让他恼羞成怒。所以,为了让提问能够进行下去,要注意谈话策略。

2 思考过快。不要牺牲准确和智慧来换取速度。慢下来,收集更多的信息,进行全面、深刻地思考。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想?

3 刻板印象。如日本人都很勤奋;胖子活得都很快乐。

4 自我中心。沉浸在自己的知识世界里,思想封闭着。

5 一厢情愿。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干脆就直接宣布它是真的。这样一来,事实就必须得符合我们的信念,而不是将我们的信念与事实相印证。

6 以偏概全。由部分得出全部。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以为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肯定也有过人之处。

7 思维惰性。习惯依赖现有信息,而不是获取和处理额外的信息来形成结论。

04 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步骤?

图表释义:

论题是引起对话的问题或争议,也可以叫问题;

结论也叫论点,是对论题的解答,是希望别人接受的信息;

理由是证明结论成立的各种证据;

由理由和结论构成论证。“结论”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理由”;

论题可分为客观论题和主观论题。客观论题的答案不依赖于我们怎么想,如数学问题答案;反之就是主观论题,如好不好?该不该?对不对?

批判性思维步骤:

先找出作者的论题;

再找出作者的结论;

然后找出作者支撑结论的理由;

利用论证谬误和证据效力的知识对理由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得出最后的结论。

05 论证中的谬误有哪些?

1 人身攻击型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只有傻瓜才会禁止在校园里举办学生派对。”

2 滑坡谬误:认为采取这个提议,会引发后续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

“如果我们允许联邦委员会禁止在广播电视上播放酒类广告,那么联邦委员会很快就会禁止很多其他类型的广告,因为有很多种产品有可能带来潜在的健康危险。”

3 诉诸公众谬误:如果大部分人都认同这个观点,就认为这个结论有道理。大部分人喜欢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可取的。

“最近的调查表示,大麻作为药物治疗的共识已经形成。”

4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问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5 诉诸情感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从而,让我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不转发就不是中国人。”这是媒体人最常用的手段。

6 稻草人谬误:张三提出观点A,李四将观点A歪曲成容易攻击的观点B,李四反驳观点B,然后做结论说观点A错误。

张三:针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可由政府开启儿童发展项目。

李四:儿童应受到保护,政府要把儿童变成通用计划的试验品,从父母身边夺走,是不道德的行为。

好歪啊!谁说开启儿童发展项目,就是把儿童当试验品,就要把儿童从父母身边夺走了?

7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假想成只有两种对立的选择方案,其实可以有多种选择方案。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表演,另一种人观看。”

8 乱扣帽子谬误:不分青黄皂白,直接给某个行为或事件下定义。

“为什么你爸最近的行为这么古怪?”

“他这是中年危机了。”

9 忽略他因谬误:A的发生就是因为B。

“平均寿命提升完全拜现代医学所赐。”

06 各种证据的效力如何?

1 直觉:我们自己相信它,但却不能明白地说出理由,以至于别人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否可靠。

“我就是感觉她和我天生就是一对,尽管朋友都认为我们两个根本不般配。”

2 个人的体验和经历:把自己的经历当成证据。很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谬误。

“吃甜食会让我好过许多。所以,我认为,当你悲伤的时候,像我一样多吃点甜食,就会好起来。”

3 他人的典型案例:企业案例、活灵活现的故事。它们往往通过案例中生动的细节和情感,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与个人经历类似。

4 专家意见:诉诸权威。专家的意见也不能全听,比如,也许他本身就存在一种选择的倾向性,这取决于他个人的价值观、政治立场、环境影响等因素;也许他的结论可以让他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也许他谈论的主题并不是他目前的专长......

5 研究报告: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但是,研究报告也存在如下局限性:

1)样本选择的局限:若抽样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得到的结论容易过度概括,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谬误。

样本的量必须要大到足以产生概括或得出结论的程度。(具体的数值多少合适,就属于统计学范畴了)

样本的覆盖范围要足够广。比如,统计北京市的某数据,就不能只抽样海淀区的,要每个区都抽一些。

样本的随机性越大越好。即保证所有人/事件都有同等的机会得到取样。

2)测量方法的准确性

3)问卷本身的局限性

问题存在歧义或模糊不清的用词;

问题存在偏见和误导;

前后问题语境的影响。

6 类比:类比的质量有高有低,有些类比经不起推敲,有些类比却经得起考验。

“根本没必要害怕互联网会让报纸和杂志统统消失。不管怎么说,冷冻快餐的风行也并没有让下厨烧饭这个传统消失嘛。”

冷冻快餐和互联网都能更快捷更容易地完成复杂而又耗时的任务,但阅读杂志和报纸却不太可能提供烹饪美食大餐那样的乐趣。因此,以上类比就有些经不起推敲。

7 统计数据:统计数据经常被认为是科学、精确的,但,它也是能够撒谎的。

1)图表坐标轴刻度线的不同,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

2)不知来历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最近的一个新闻标题:40%的大学生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文章里没有任何来源的数据,请不要相信它。比如,“经某研究显示”“统计得出”。

3)平均值的误导:平均值的种类如下表

备注:全距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4)通过省略信息欺骗

“艾滋病预防项目需要较大的资金增幅。2009年,有54000人饱受艾滋病的折磨。”

这里,有受折磨的总人数,企图引起公众的关注。但当我们用美国3亿人口去做比率分析的话,比率值仅有0.02%。

当你听到单一的百分比或是单一的绝对数值时,一定要当心。单一的数据没有用处,需要跟其他数据做对比才有意义。

关于思维误区的书籍有很多,书友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读读《事实》,该书我也写过归纳总结。

07 总结

如果之前你没看过类似批判性思维的书籍,直接看这本,估计你会看不进去。请书友量力而行。该书每个章节的后面,都有练习题和答案,可以考察你对内容的理解程度。

书名:《学会提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推荐指数:4.2星

书籍定位:工具书

推荐人群:想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所有人

一句话荐读:学习批判性思维,解放身心,我的人生我做主。

文作于2022-06-04

“选管理书籍,先看派曰的书评。不违评,不跟风。”

如该文对你有价值,麻烦给个“在看”或“点赞”,你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我是@派曰书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